制造业与互联网相煎何太急?看深圳如何逆袭_6
“制造业越来越难做”,这几乎成了国内制造业界的痛点感叹,在不少企业家将矛头指向互联网时,却有人在做逆向思维。1月7日,近万名企业家、公司高管、采购负责人参加以“让产业链接更直接”为主题的中国产业互联峰会暨生意汇高峰论坛,共同探讨中国制造业寒冬的深层原因和破局之道。
“互联网并不是必须要扮演一个颠覆式的角色,而是要基于传统行业的业务逻辑,更好更高效地提升行业效率。”深圳产业互联网平台“生意汇”创始人余亿万指出,互联网和传统制造业是共生共赢的关系。互联网做的是信息互通、资源配置、渠道建设和效率提升,而制造业的匠人精神和创新能力决定了中国制造到底能走多远。据了解,“生意汇”以商业订单信息分发为切入点,实现产业圈的商业订单快速对接。在短短一年多时间,服务的用户超过150万家企业,每天为制造业提供的信息高达5000条,成交率在60%以上,从而大大降低了产业圈供需双方匹配的时间成本,信赖成本以及沟通成本。
中国信息协会市场研究专家赵玉琦论道互联网本质,他认为在诸多领域,大数据浪潮正在引致颠覆性创新,即通过提供相对简单却更加廉价与便利的产品,或者引入逊于现有产品的产品和服务,诱导次要市场上不太挑剔的消费者。大数据通过五种途径获得新竞争优势,即精密的分析、更多的交易信息数字化、针对更窄细分市场量身定做的服务和产品、信息透明化、以及服务和产品的前瞻性开发。
论坛上,上海证券交易所首席经济学家胡汝银教授重点强调,智能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深度融合将重塑一切,催生普遍的“智能+”,即万事万物的智能化:从智能农牧业、智能制造、智能商业、智能服务,到智能教育、智能医疗、智能城市、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家庭、智能汽车等等,人们将逐步进入一个“无所不智”的时代。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