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洒热血写春秋——记敬业奉献的扶贫工作者童汉武
甘洒热血写春秋
黄冈周刊记者 陈如报道
从军人世家,到一线职工,再到一名扶贫干部。这就是共产党员童汉武的人生线条,他用满腔的热血一直战斗在第一线,从未停息过。
童汉武的叔伯爷爷童海余新四军排长,革命烈士。哥童汉文,弟童得明,侄儿童坤,儿子童星,外甥陈谦都当过兵。童汉武1968年7月出生,大专学历,当兵十五年,在空降兵部队两次荣立三等功,一次被全师评为“学雷锋标兵”全军军事比武专业第一名。1994年在珠海八一台工作期间,白莲洞公园失火,冲进火场,英勇救出6名大人和1名小孩儿,被珠海广播电台特约记者梧桐做专题采访,在午间节目现场直播,得到军地一致好评。
2000年童汉武转业到水利局水土保持局,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虽然他是一名退伍兵,但他站在老百姓中间,在保护母亲河长江和蕲河的过程中,对非法盗采黄沙、矿石、采石、取土的蓝天保卫战丝毫不手软,敢于执法,善于执法,总是在最需要的地方去完成最艰巨的任务。
童汉武的信仰只有中国共产党,听党指挥,服从组织安排,在扶贫岗位上一干就是五年。2015年被派到刘河镇鸭咀村当第一书记。由于工作出色,同年年10月被县组织部评为村党组织第一书记。2016年被县扶贫办评为全县优秀第一书记,2017年被县组织部评为优秀第一书记。2018年4月28日,经组织部统一调整到大同镇鲍山村任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吃住在村,同村干、同学习、同工作。与村民共劳动,帮助村民插田,割谷,挑谷,为村民送化肥水泥到户,到低保户五保户慰问看望,嘘寒问暖送粮油,解决物资、生活问题,参加义务献血等。事无巨细,以人民利益为第一,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原则,用热血谱写春秋。
2018年,一张手持青秧,头顶烈日,卷着裤管踩在泥田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插田照片在网上疯传,被人民网、天天快报、黄冈周刊、黄冈日报等媒体争相报道。照片的地点在湖北省蕲春县大同镇鲍山村梯田,照片中插田的主人翁是鲍山村第一书记童汉武。5月29日,童汉武赤膊上阵,深入到基层生活中,与鲍山村的村民打成一片,与村民一道插田。拍摄者题名图片——大山的脊梁。
童汉武在农田插秧的情景
2015年至2018年4月,童汉武把鸭嘴村从全县掉底跻身到全县排名靠前。童汉武的务实、担当得到县委县政府的褒奖,在对童汉武扶贫工作肯定的同时,也对童汉武充分信任。在2018年5月,童汉武被县委县政府调整到大同鲍山村担任第一书记。鲍山村是全县重点贫困村之一,是出了名的软弱涣散村,全村140户、528人,建档立卡贫困户有58户、贫困人口190人。地处大山头,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闭塞,鲍山村的村民无出路,村集体年收入从没有超过一万,每年靠卖楠竹挣得七八千块钱,村里一切经济靠政府政策的扶持,落后的状况在全县全镇垫底,每年都处在倒数的位置。
2018年5月份,童汉武踏上鲍山村这片偏远而贫瘠的土地,他深知肩上担子的份量。童汉武来到鲍山村后迅速进入状态,以村为家,每个周一早上六点多就骑着摩托从漕河出发,沿着“Z”字型的山路到村上班,一直到周五下午七点后才赶回漕河的家里。由于山路的蜿蜒曲折、高低不平,短短的三个月时间,童汉武的摩托车跑废了。思路决定出路,童汉武深深意识到修路的必要性,他为鲍山村申请到5公里的水泥路建设,他亲力亲为,和村民一道挖土修路。
7月18日修路时,鲍山村利用大山的有利条件,从山上取大块石安村标,大石头的吨位太大,一台吊车完成不了,又加一台,白加黑,童汉武晚上只吃点饼干、喝点矿泉水接着干,一直到第二天早六点,和六位村民一起搬运到20吨大石块巩固村标基础。而在第二天中午十点,童汉武查看村部前驳岸施工回村部,突感头晕脑胀,呕吐,腹疼难忍,急送大同卫生院,卫生院医生不确定病情,中午十二点十分又转送县人民医院,由于高温天气的炎热,身体严重缺水、过度劳累和体力透支,中暑诱发综合并发症,硬是把铁铮铮的硬汉累倒在病床上。而童汉武病情稍稍好转后,迅速回到工作岗位上,刻不容缓又回扶贫第一线。他与村民村干一起全心全力,一直把路修到山村里,为鲍山村敲开致富脱贫的大门。
鲍山村与田桥的雾云山一样,是原始的梯田,风景优美,主导产业是种水稻和竹业。童汉武白天和村干村民同学习、共劳动,利用晚上时间,自己骑摩托与村民代表交心谈心,和贫困户促膝交谈,共同商讨鲍山村发展规划。他走遍了每个小组,对村里的地理条件、产业情况、村民的愿望等情况了如指掌。
“我们祖祖辈辈在这里生活,自种自吃,虽然清苦点,但是吃得放心,健康啊!”通过深入采访,童汉武心里有底了,鲍山村的天然生态地理条件,最适合种植有机稻。通过召开村委会、代表会商讨,村民一致赞成发展有机稻和楠竹产业。于是,童汉武和村干一道上门做宣传,彻底改变了村民的观念,与村民签订协议,让鲍山村的每寸土地种上放心粮。他还亲自下田插秧,时常去农田查看,去村民家交流有机稻的种植技术,提高有机稻的产量。据称,童汉武已联系到相关单位提前订购,鲍山村的有机稻可卖到每公斤10元,每亩可收入六千多元。
有机稻有着落了,同时童汉武鼓励楠竹产业的发展。鲍山村的楠竹竹艺远近闻名,出于交通和规模因素,没有得到良好的推广,因此踟蹰不前。鲍山村二组村民黄善喜是个老篾匠,近年来竹业不景气,单一的手艺无法贴补家境,老婆负气离家出走。童汉武得知其情况后,先帮扶他养起了两头母猪、卖猪仔、养肉猪,创下五六万的经济收入。然后童汉武动员黄善喜带领师兄弟重新捡起篾匠手艺,充分利用鲍山村的天然生态楠竹的有利条件,打造鲍山村楠竹文化。据称,黄善喜的竹艺精良,光每床竹席可卖到三千多元,以点带面。在童汉武的鼓励和黄善喜的带动下,鲍山村的竹艺生意日趋热烈,渐见红火起来。
童汉武不仅引导了村民致富,还与村民深入的沟通,改变了村民大山里的封闭观念,通过多方面的教育和宣扬,让村民认识到献血的意义和科学观,原本全村无人献血的状况被打破,有人主动义务献血,得到嘉赏。
尽管扶贫路上坎坷不断,童汉武丝毫不为所惧,他身上只有共产党员的使命感。童汉武不仅解决了村民安全饮水、旱田灌溉等难题,劝诫平息闹事村民的不安分,还帮助贫困户积极学习,向党靠拢。
鲍山村五组村民郑海琴,一九九三年出生,两个姐姐已出嫁,父母为了供她上大学家贫如洗。鉴于此情况,童汉武安排郑海琴到村部做事,负责网络工作。在童汉武的谆谆教诲下,郑海琴不断充实自己,认真刻苦地掌握岗位技能,勤奋地打理村部的日常事务,脚踏实地地工作。郑海琴积极向上的心态,被童汉武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童汉武帮助其成为入党积极分子,递交入党申请书,发展成为预备党员。
“组织修通了水泥路,让村民喝上了放心水,让稻田灌溉有了保障,有机稻产业、楠竹竹业鼓了村民的腰包,让有志青年有了上进心、向党靠拢,改变村民观念,搞好群干关系。”提起童汉武,鲍山村党支部书记陈元春称赞不已,“自从童书记住到我们村后,他总在默默地埋头干事,从不计较得失。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年时间,我们村却有着全新的变化,这一件件实事凝聚了童书记的心血和汗水,给沉寂的大山带来生机和希望,我们的第一书记,他敬业和乐于奉献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用热血谱写春秋,谱写成大山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