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桃产业发展中的十个突出问题

未知 2019-03-17 15:52

近年, 我国猕猴桃产业发展迅猛, 面积和产量逐年增加, 但产业发展中存在以下十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制约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需要果农朋友们进行深入思考。

1 建园少论证, 盲目就开种

不经论证, 就在不适合的地区盲目引种栽植, 成功的概率会很低。主要表现有:选址不对, 选种不妥, 水源欠缺, 排涝不畅。

2 改土意识淡, 沃土缺方案

无论南北方种植区, 土壤改良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工程, 但绝大多数种植者缺少长远持续的改土计划和理念。另外, 也不知道如何改土。有机肥投入、枝条还田、果园生草、果园免耕、菌肥施用、树行覆盖、化肥控量、平衡营养、实施喷灌, 这些措施都是改土的基本方法, 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 有计划、有选择地采用。

3 施肥无依据, 超量出问题

对于猕猴桃施肥, 特别是化学大量元素的投入, 长期以来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缺少依据和标准, 盲目施用。据相关研究, 以化肥为例, 氮元素在许多果园里存在严重超标情况, 部分地区超量已达翻番程度, 成为土壤面源污染的主要因素, 也是导致树体因营养失衡引发一系列病理性、生理性病害的根源。精准施肥是基于土壤检测和叶片检测, 结合树体生长结果营养消耗、土壤供肥能力 (投入+自有) , 依照树体养分吸收需求规律而进行的科学施肥法, 需要在专业机构及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

4 园中问题多, 多半水出错

表现最典型的是在水的问题上极端化, 要么园子都挂果了灌水的水源无保障, 要么降雨稍多就积涝成灾。水的问题在国内猕猴桃种植区已成为建园能否成功、生产力能否保障的首要问题, 甚至已成为果树正常生长的最敏感的影响因素之一。对水的问题的了解和研究, 是每一个种植者应高度重视的, 因为园区生产过程中所有不良表现均与水息息相关。

5 一朝引错种, 数年心伤痛

品种在猕猴桃生产种植中也是具有战略地位的生产力要素, 成功的种植莫不是得益于优良品种的助力。相反的, 国内在猕猴桃种植选种中, 惨痛教训数不胜数, 究其原因, 就是过于相信炒种者忽悠, 缺少对品种在种植过程重要意义的评估。创新要提倡, 谨慎更重要。选择品种, 除了关注其出身来源 (培育者及种质源) , 实地了解该品种全面的性状或少量试种亲自观察品种特性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6 心急早挂果, 万事成蹉跎

猕猴桃早果现象有两个无法回避的原因:一方面, 猕猴桃是一种早果性极强的树种, 只要是1年生木质化成熟枝条, 嫁接后多半可以挂果, 这就是许多苗木尚未出圃定植就已挂果的主要原因, 特别是中华系品种, 定植第2年就会大量成花坐果, 这是品种特性;另一方面, 绝大多数种植者为了投入后早收益早见效, 急于让树早挂果, 这是人为原因。两种因素结合, 猕猴桃早果性就成了普通性, 参考民间种植高手及国外种植经验, 所有优质高效果园普遍规律是推迟挂果, 秉承先长树、再挂果, 或长好树、挂好果的理念, 所有成功因素中这种适期挂果理念是绝不可忽视的。相反的, 所有种植失败或投资失败的园, 无一逃脱早产、早果、树早衰的结局。

7 缺少机械化, 产业难发达

无论规模大小, 机械化程度决定产业发展可持续的水平和潜力。机械化不仅因为人工成本愈来愈高, 人工匮乏, 更主要的是基于高效管理和高品质保障。尽管国内猕猴桃产业因生产关系制约, 大幅度、大规模推进大型机械化尚有困难, 但规模种植和未来趋势决定了产业发展对机械化的依赖和需要, 哪怕在分散种植向规模种植过渡期, 推行灵活多样的、适于小面积应用的机械也是必不可少的, 具有重要意义, 而种植者在园区规划设计时必须要对机械化进行预先布局。没有机械化, 就没有现代化, 没有现代化, 就不能持续健康发展。

8 技术无投资, 低效没票子

技术就是生产力, 而且是不可替代的生产力。长期以来, 许多果农学习技术不肯下功夫, 引进技术不愿付费掏钱, 导致大量物资投入有去无回, 别说保障收益, 连基本投产都无法维系, 从而导致生产种植陷入困境。与其说气候、管理和规模问题, 不如说是技术问题。技术问题将猕猴桃生产在种植前端和初期复杂化, 而一旦正常运行, 则变得简单化, 最终实现高效化。对猕猴桃种植技术的漠视, 实际是一种文化思维惯性的不良反应, 这是比较普遍的问题。这里的技术是真正有用的技术, 而非不实用技术或伪技术。

9 喷药万事了, 病虫却不少

病虫防控在猕猴桃生产中的作用和地位, 绝大多数种植者都有认识, 而且非常重视, 舍得投入, 但长期以来依赖化学手段进行的药剂防治, 已经到了药尽其力而不见其效, 越防越多、难以控制的恶性地步。国内外大量植保成功经验证明, 利用化学手段或单纯依靠化学手段进行病虫防治已成为传统的、落后的, 无法达到有效控制目的的短视行为。无论从消费者食品安全角度, 还是现有生产种植现实看, 全面推进综合防治措施, 大力提高农艺管理水平, 增强果树抗性, 加大生物、物理防控力度, 实施生态绿色种植, 才是猕猴桃植保工作的出路, 也是质量安全的源头保证。

1 0 园草是个宝, 管理很重要

果园生草是现代农业一致公认、必不可少的科学作务方法。但相当一部分地区没有发挥果园生草的积极作用, 反而使其变为草害, 成为与果树争肥争水、诱发病虫的一大因素。在长江流域如四川、安徽、浙江、江西等地区, 因生草诱发的黑斑病、炭疽病、褐斑病严重发生, 对猕猴桃树体健康和商品产量带来直接冲击, 要引起高度重视。北方猕猴桃产区依然沿用果园清耕、寸草不生的传统作务法, 对土壤改良和果品品质也有直接不良影响, 这种南北极端化的果园生草管理, 要尽快改进。只有科学生草, 计划生草, 才能化害为利, 发挥效能。南方控草、北方促草要成为今后猕猴桃园科学作务的基本方针。

作者:吕岩

来源:西北园艺(果树)2018年06期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