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jrs英超直播吧 > jrs直播 > 正文

三十八岁八赴南北极,这位“老极地”今天收到各方点赞!

未知 2019-04-27 13:17

第二十届浦东新区十大杰出青年评选正在火热进行。自然资源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究员雷瑞波入选。小编身边的小伙伴们最近(尤其是今天)各种为他摇旗呐喊,拉票助威,哎嘛,这究竟是shei?咋那么大魅力呢?

个人经历

1981年11月生于广东清远,中共党员,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极地海洋研究室研究员,主要从事极地海冰物理学研究和海冰观测技术装备研发工作。

迄今,雷瑞波共参加1次南极越冬考察,6次北冰洋考察、1次黄河站冬季考察和1次环波罗的海湖冰观测,野外工作累积900多天。

在北极考察中,主要负责冰站考察的实施方案制订和现场作业指挥,期间克服了北极熊来袭、浮冰破碎、风雪交加、作业持续时间长等困难,保障了作业人员和设备的安全,圆满完成任务。先后3次被评为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先进工作者,6次被评为极地考察队优秀队员。

雷瑞波研发了多项极地海冰观测技术,研究揭示了影响北极海冰快速减少的主要机制,量化了北极东北航道适航期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其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一等奖2项,累计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在国际一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3篇,先后4次获得中国极地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

2005年11月至2007年1月,参加中国第22次南极科学考察,其基于越冬观测成果发表的论文被评为大连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特等奖。

2009年1-2月,作为唯一的中方队员,参加了环波罗的海湖冰考察,观测结果揭示了北欧湖冰物候学特征及其对当地气候变化的指示作用,研究成果入选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研究生教材。

他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5项,2017年获得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资助。2016年,任第23届IAHR-ICE国际研讨会国际科学委员会委员。

目前,雷瑞波担任MOSAiC国际漂流冰站计划中方协调人等职。

队友笔下的雷瑞波

1981年,雷瑞波出生在广东省清远市,那是一个从来都不下雪的南方小城。25岁之前,他从来没想过自己的人生会和冰雪有什么交集。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却改变了这一切。

2005年,雷瑞波正在读研究生一年级。一天,得知南极中山站在招募越冬动员,他抱着好奇和想去南极看看的心态报了名。没想到,一路过关斩将,顺利通过了选拔和冬训,有幸成为那一航次中年龄最小的越冬队员。

就这样,一个南方的孩子欢欣雀跃地来到了南极。对当时的他来说,南极就是诗和远方。然而,南极不只有极致的景色,也有难以抵挡的寒冷。由于防寒意识不足,越冬期间,最不希望发生的意外还是发生了。

一次野外工作中,手指冻伤严重,差点截肢!后经随队医生全力救治,手指虽然保住了,但却留下了深深的伤疤,以致至今仍弯曲不直。这疤痕留在了手指上,也刻在了他的心里。也正是这次遭遇的不幸,使他认识到极地考察的艰辛与风险,点滴科研成果背后都蕴藏着巨大的牺牲与奉献。

痊愈后,雷瑞波再次投入到海冰观测中。最终,历经400多天的野外观测,他获得了南极普里兹湾至今最完整的固定冰越冬观测数据!从此,极地海冰的观测和研究,成了他坚守的研究方向,15年,从不曾改变。

这期间,雷瑞波先后参加1次南极越冬考察,6次北极考察,1次黄河站冬季考察,1次环波罗的海湖冰考察,野外考察时间累计900多天。用家里人的话说,他不是在现场考察,就是在备航的路上。从事极地海冰研究,让雷瑞波得到很多,也失去很多。

2012年,妻子怀孕,最需要陪伴的一段日子,他去了北极,因为那个航次考察船要首航东北航道,而海冰是北极航道利用最不确定的因素。2016年,儿子入园,重要的一段磨合期,他去了北极,因为考察队需要一名海冰作业经验丰富的队员担任首席科学家助理。今年,儿子上小学,又是一个重要时期,他还要去北极,因为我国参加了至今北极最大型的考察计划——MOSAiC国际漂流冰站计划,他是该计划的中方协调人。说到家人,雷瑞波和众多极地人一样,充满了愧疚。

成绩是奋斗出来的。在这15年里,雷瑞波完成了从极地新兵到老队员的蜕变,成为了我国参加北极科学考察最多的队员,历次北极科学考察最年轻的首席科学家助理,发表的论文4次获得中国极地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两次获得海洋科学技术一等奖。2017年,雷瑞波获得了国家优秀青年资金的资助。2018年,被破格聘为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究员。

雷瑞波正在传承着极地前辈所谱写的南极精神,“ 爱国、求实、创新、拼搏”。在他心中,极地工作,永远在路上。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