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房产 > 正文

非洲:下一个“世界工厂”?_11

未知 2019-07-05 11:40

  通过此访,我不仅接触到了一个正在崛起的尼日利亚,而且看到了一个充满希望的非洲。刚刚结束对非洲四国五方访问的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日前在中南海紫光阁会见尼日利亚参议长马克时表示,中方愿同包括尼日利亚在内的非洲各国一道,秉承真、实、亲、诚理念,按照461中非合作框架,推进中非全方位互利互惠合作。

  自然资源丰富、人力资源低廉的非洲,很有可能成为继中国之后,下一个世界工厂。第三届中非民间论坛上,对于非洲应怎样扶贫脱困,来自非洲和中国的专家学者都一致将目光投向工业化。

  长期研究非洲发展的社科院西亚北非所研究员李智彪说,工业化是非洲彻底脱贫唯一途径,而李克强总理访非时提出的产业合作,也预示着非洲将迎来从中国承接产业的最佳机遇。苏丹金融投资银行董事会主席哈桑艾哈迈德塔哈也认为,苏丹和非洲需要工业化、尤其是轻工业的发展。

中国政府和企业多次援非,预示着非洲将迎来从中国承接产业的最佳机遇

  中国解贫秘诀在世界工厂

  改革开放后,价格低廉的中国制造商品行销世界各地,2010年中国制造业产值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成为世界工厂。

  李智彪认为,这正是中国解贫秘诀所在。从世界工业发展史来看,英国、美国、日本的经济起步,也是依靠创新和制造能力先后扮演世界工厂角色。这一秘诀,有望在非洲奏效。

  目前,面临着资源短缺、劳动力成本提高、产业升级等问题的中国,日趋丧失扮演世界工厂的优势,也在筹划对外转移技术门槛低、劳动力密集的制造业。而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方面拥有绝对优势的非洲,成为世界工厂转移的方向。

  几乎一穷二白的非洲国家,非常适合中国产业转移升级中外溢的劳动密集型低中端制造业。李智彪认为,对非洲而言,继承世界工厂角色,将直接帮助其完成产业配备、经济起步和根本上的脱贫。

  继承世界工厂需非洲总动员

  李智彪同时指出,非洲需要从全洲层面思考工业化之路,单个国家难以实现真正的工业化。该观点与此前非洲各国追逐的产业多元化发展针锋相对。

  50多个国家构成的非洲,每个国家都比较小、人口也很少,一国发展多个产业就很难。李智彪解释。

  值得关注的是,非洲的自然资源也呈区域化分布。比如可可豆主产自科特迪瓦、加纳等中西非,生咖啡豆产自埃塞俄比亚、乌干达等东非国家和科特迪瓦等中西非国家;石油集中分布在北非地中海沿岸、几内亚湾沿岸以及南苏丹、苏丹等东非大裂谷一带;钻石矿集中在博茨瓦纳、刚果(金)、南非等中南部非洲。

  每个国家可以根据各自资源优势,引入外来投资,深耕一类或几类制造业,从整个大洲层面上,就形成了多元而综合的世界工厂。李智彪说,这一总动员和整体谋划,也需要非盟等一体化组织给予更为强有力的推动。

  中非合作升级将有效减少摩擦

  可以肯定的是,世界工厂的转移需要中非合力推动,但合力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却需从长计议。

  对于产业合作升级方面,李克强访非时特别强调了在中非未来的合作中,将特别注重技术输出、对非洲人才的培训,着重克服非洲劳动力的技术短板,同时也强调要尊重当地风俗,多进行人与人、心与心的交流。

  这不但意味着中非合作正在朝更为成熟和协调的方向迈进,同时也是对目前中国投资非洲过程中所遇到的劳动力与技术问题的改进。

  李智彪表示,改革开放到新世纪初年,中非合作更多地注重经贸领域,目前对外投资有政府或是大使馆备案有2500家企业,政府没有备案的也有上千家,发生摩擦和矛盾难免。

  在意识到目前存在的问题后,目前中国政府越来越注重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均衡发展。摩擦很可能是因为文化交往跟不上,互相之间缺乏沟通,彼此之间不知道互相在想什么。合作升级以后,更注重文化领域的交往,可以加深彼此之间的了解。李智彪说。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