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村李倕墓出土的公主冠毁损严重,专家为将其修复,用了这些绝招
孟村出土了一座李倕墓,在这座唐代古墓中,很多文物埋在阴暗的地下,又经过了千百年的侵蚀,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与破坏,今天我们要说的,正是国内唯一一件用“高科技”复原的唐代最复杂、最脆弱的文物——公主冠。它的修复过程可谓是耗费了考古学家们的“毕生功力”,如果您想知道修复的过程,都用到了哪些绝招,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吧:
2001年,西安理工大学在西安南郊的曲江建设新校区,就在建筑工人对地下进行钻探时,却意外的发现了数量庞大的古代墓葬。消息传到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后,考古研究院院长立马组织考古队,赶到现场进行保护性发掘,为了提高考古的质量,考古队中还邀请了几位来自德国的文物专家。
专家们在发掘过程中,共出土了古墓葬达186座,其中唐代墓葬就有140余座,而这些唐代墓葬中最惹人关注的就是李倕墓,李倕是唐高祖李渊五代孙女,根据墓中的墓志铭来看,该女卒于25岁,死因可能是难产。
专家在对唐李倕墓进行清理时,发现在李倕遗骨附近,有大量陪葬的金饰件、铜饰件、玉佩、玉珠等饰品。可是由于多年的地质挤压,不少配饰都已经挪位变形,尤其是尸骨头顶上的冠饰,只能看出一个囫囵的模样,面对着极为复杂又脆弱的“冠饰”文物,考古清理工作只能暂时停顿了下来。
中德考古学家们面对这种情况,他们只能兵出奇招,用打石膏的方法对这些文物进行提取,并将脆弱的“冠饰”文物送到博物馆的实验室中,以便进行细致的清理和修复。
这次与陕西专家们合作的,是德国美因茨罗马——日耳曼中央博物馆的文物专家,他们对考古工作有着一套自己成熟的理论。通过德国的现代科技检测技术与我国传统考古理论的有机结合,双方很快便制定出了一套详细的清理和修复冠饰的计划。
清理修复计划方案,总共分为三步:
第一步,确定准确位置
专家们开始用X光对石膏包进行全方位的扫描,确定了包内的冠饰确切位置,并对冠饰的所有疑似脆弱点进行标注与说明。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首先是知道了某件珠宝,在冠饰的什么位置;其次是,如果拼对公主冠失败,还可以根据X光的定位照片,对出土的珍宝“一键还原”。
第二步,清理与修复
在将冠饰的一切损毁可能性都排除后,专家们又提取了石膏包内的土壤,检测其温度、湿度以及微生物的含量比例,以便在实验室中,创造出一个最适宜温度与湿度的环境,对其进行保护性清理。
万事俱备后,专家们就开始了清理和修复的工作。李倕的冠饰结构极为复杂,各种珠宝可谓虽琳琅满目,但因为埋在地下太久,珠宝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粉化与开裂现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专家们开始用高科技复原技术,对珠宝进行了物理和化学的加固,经过几个月的细致工作,出土珠宝的残缺部分便被复原完成了。
第三步,科学和创建性的组合
在金银珠玉等公主冠上的宝贝修复完成后,德国专家用电脑的三位成像技术,对李倕公主冠原貌进行了模拟刻画,中国考古专家又根据古籍《新唐书?车服志》记载的女子冠制,将李倕冠的“花饰”、“垂珠”、“链金”等部位,都与古籍进行了原样比照,又适当的添加了一些现代人的审美元素,这才将李倕冠完整复原。
李倕冠被成功复,其上的金银、玛瑙和玉石交相辉映,映射出璀璨的光芒,似乎把观赏者又拉回到1000多年前,让人们重新见识到墓主生前的繁华生活与尊贵地位,而这一切,都是源自于专家们的不懈努力。
李倕冠饰的成功复原,被中国国家文物局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将其视为中国古代复杂脆弱质文物保护修复的典范。该冠不仅在2006年德国波恩的“中德文物保护科技合作成果展”中进行展出,在2010年,中国国家文物局又将其摆放在“中国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成果展”的醒目位置,供世人参观游览。
李倕冠饰的复原成功,不仅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德合作考古下的巨大成就,毫不夸张的说,被完美复原的李倕冠饰,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最佳融合,充分展示了盛唐博大的胸怀,雍容的气象。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