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百年企业之不能说的秘密
在德国, 有837家超过200年的企业;在德国,有98%都是中小企业,他们耐得住寂寞,不哗众取宠,永远忠于内心。而每天我们的朋友圈里出现最多的是:投资、上市和商业模式。
在德国,需求和供给间每一个环节都在稳中有序进行着。人不多,街道很干净,厕所很干净,当一个国家进入高度发达后,许多事情在潜移默化中变得有逻辑和系统化。而当下的中国,市场竞争还杂乱无章,甚至会左右准确的市场判断。
德国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德国制造并非与生俱来,其也经历了凤凰涅盘式的蜕变。从最初的技术模仿到自主创新,从追赶英美到自成体系,从追求规模到关注品质。
德国制造最能体现德国人的工匠精神。德国处于欧洲腹地,长期以来一直是欧洲各国兵家必争之地,这使德国人有了较强的忧患意识,形成德国人善于思考、踏实稳重的实干精神。这种精神成为德国制造的内在思想基石,体现出德国人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品质。
德国不仅在高端制造业处于全球领先,即使是非常普通的日常用品也质地优良。严谨理性的民族性格造就了德国制造的核心文化:标准、精准、守序、专注、实用和信用。
在制造业领域,德国人提高品质的思路非常清晰,在生产环节尽一切可能把人的不确定影响降到最低,严格把控每一件产品的制造工艺和产品质量。
二战后的德国非常重视打造国家核心竞争力,即使是德国中小企业,一般也拥有一项或几项核心技术及产品。很多企业大都为家族所有,家族控制,其聘请职业经理人作为企业CEO,家族并不介入日常管理,只是把握长远的发展方向。
德国的家族企业,都会踏踏实实地把产品做到最好,把管理做到最好,这也是德国实体经济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他们不急于扩张、不追求加班,与其说这是德国家族企业的特点,不如说是德国企业的普遍特点。很多德国家族企业都是各自领域的隐形冠军,而38%的隐形冠军都有超过百年的历史。
如菲尼克斯电气,自1923年成立以来高度专注于工业电气领域,通过持续创新获取技术领先和市场优势,成为全球电气连接、工业以太网、现场总线和工业自动化领袖企业。同样,成立于1937年的胜斐迩已连续7年排名全球物流系统集成商首位,其一直专注于仓储物流及自动化领域,作为起家的金属及塑料周转箱至今超过2万种,仍是公司在全球市场的明星产品。
其实德国在工业化之初,大学科研与生产领域也是完全脱节的;直到19世纪90时代,德国提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开始大力促进应用科学的发展。成立于1949年的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会是欧洲最大的应用科学研究机构,也是德国工业发展的首席智囊。
以技术研发为龙头带动产业发展的成长模式,是德国产学研联动发展的典型做法。德国政府2013年将工业4.0定为国家战略后,与之相关的很多项目都获得政府的大力支持。发起的很多国家级大型项目,都由如弗劳恩霍夫Fraunhofer这样的核心机构牵头,在政府资助下联合产学研,这样不仅承担了大量中小企业的研发压力,也为社会培养和输出了高端人才,同时对德国工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持,有效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
在物流领域,德国物流研究院Fraunhofer IML作为欧洲最大的物流供应链规划和应用研究机构,实验室里的科研设备和技术成果每两年就会全部更新,且技术研究始终遵循行业发展路径,以保持德国在物流技术领域的全球领先。目前,德国物流研究院总部共有9个企业联合实验室,IML从智囊层面为企业提供定制化的技术研发,以帮助相关企业及产业保有持续竞争力。
德国职业教育源源不断为各行各业输送大量专业人才,他们如分散在德国社会各处的零件,组成德国工业发展的秘密武器。而1880年诞生的双轨制教育成为德国职业教育史上的重要里程牌,其造就了大批拥有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高级蓝领,成为德国制造品质的重要保证;不仅有利于建立稳定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对德国实体经济的稳健也起到重要作用。
德国职业教育起始于小学毕业的第一次分流。接受职业教育后,每一名学生须有三年学徒经历,即要在工厂或其他任何产业实践基地进行三年学徒,以助其在完成学业时能迅速就业。进入工作岗位后,还可以系统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加之企业对员工悉心培养,跳槽现象不多也就不难理解了。
如1904年成立的林德叉车,其位于德国阿萨芬堡总部工厂里的年轻员工来自世界各地,但每一位工人都专业负责,确保以灵活精益的生产方式高效有序制造出种类繁多的叉车及核心部件。他们不把钱作为衡量一切事务的唯一标准,一个训练有素的高级蓝领,同样能有不错的收入,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这些从每个人自信友善的微笑上能感觉到。
说完教育,再讲培训。工业4.0让制造业变得智能,也让制造业进入高智能时代。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必将带来企业对人力技术的更高要求。不建立新的培训体系,企业将面临高端人才匮乏、低端人才过剩的窘境。
德国是世界上职业培训教育最好的国家之一,他们知道任何一名人才都是专业、经验加实践三结合的教育成果,并非一般大学能教出来,人才需要打造、尊重、善待和不断培养。与其说德国希望通过工业4.0提升制造业优势,不如说其更希望强化对工业4.0人才的能力培养。
很多德国企业的工厂最中央都是培训教室,由企业主管亲自设计培训教程,他们认为企业的人才需要企业持续打造。如胜斐迩的技术工人从15岁开始就进入企业培训;TGW会为企业核心人才精心设计虚拟培训项目,由此了解和掌握公司从1969年成立以来的所有技术经验;在SEW和BOSCH公司,培训教师都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在施耐德电气德国技术总部,每天都有来自全球不同地区的员工在这个24000平米的建筑里培训学习。
人才培训已成为工业4.0时代的企业关键词,今天你的企业培训体系处于激活状态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