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台上》《过春天》票房惨淡,文艺片不配赚钱么?
成年人经常说,接受自己平凡就是一件特别了不起的事儿,但这于对未来还充满了“理想”或者“幻想”的青年人来说,是残酷的。
文:影享者
这几年,看电影已经成了大众娱乐最喜闻乐见的项目之一,国产影片也分别在10亿、20亿、30亿、40亿、50亿各大关口占住位置,而文艺片的市场,确实还有待培养。除了极少数几部或顶级大咖创作、或极有社会话题性的影片,其他票房破千万都是个难题。
抛开《归来》《芳华》这样众星云集、资本环绕的文艺片,之前非常具有可看性的《老兽》、大咖和大奖加持的《不成问题的问题》,最终入账一个200多万,一个700多万,跟他们的艺术价值乃至观赏价值比起来,票房都低的可怜。
低成本文艺片就不配赚点钱么?
近期经历了定档、撤档、再定档的《阳台上》,尽管有影后周冬雨的加盟,还是回天无力,3天票房仅仅300多万。
被业内吹爆的《过春天》出圈儿同样困难,千万票房是一大关。
对于更广泛的影迷来说,两部电影都有共同的“问题”:剧情太松散了,故事不明确、节奏不清晰。哭也哭不出来,笑也笑不痛快,简而言之:这片子到底是讲了个啥?
对于一句话说不清楚的故事,投资人不喜欢,观众也不满意。
让观众能看懂这很重要,不信你看最近景甜代言景田拍摄的“田上加甜”广告。
穿梭于山脉公路的敞篷跑车疾驰而来,就算是广告手法的大平光,他非告诉观众这是电影质感,高级着呢,反正一般人儿搞不懂的。
下一个镜头我们大甜甜爬高高到树杈上翘首以待,等啊等。
看,我的外卖小哥儿终于载着两瓶桶装水开过来了。
赶快跳下来取外卖了。
嗯,人还蛮帅的,不抱一下好亏。
没洒汤儿我就放心了。
最后,选外卖请认准这位小哥。
一切给你呈现的明明白儿白儿的,粉丝们一看就知道该多多下单支持爱豆了。
要是特别能装逼的也行,你看那个同品牌的高端款“百岁山”,真看不懂是搞了个啥,但一瓶均价就是比景田贵一块来钱儿。搞足了噱头,钱也不少挣。
寻找信仰的《冈仁波齐》不就实现了1个亿的小目标么!
文艺片本身的市场再内地的确有限,但要说文艺片不考虑挣钱那也是假的,不然《阳台上》就不会在影片中加入各种不伦不类的笑点,尽量接地气儿。
《过春天》也不会拼命宣传男女主互相在腰上绑iphone,是拍的多么高级的暧昧。
可惜《阳台上》宣错了点,把精力都放在“胶片电影”这个点上,讲真,绝大多数观众真的关注不到这儿,何况又不是地球最后的一部胶片。
《过春天》则是凭借良好的口碑,充足的信心,搞了大量的点映、合作观影场次,可等到影片正式上映的时候,能看的观众已经看的差不多了,春天就这么过去了。
打破小小圈子的壁垒,是此类片子取得票房增长的重中之重。
比如当下国产文艺片到领军导演贾樟柯,曾经也走过一条艰难的路,但科长墙里开花墙外香,辗转几十年再回到国内,才被捧为座上宾。曲线救国加商业合作,让他的电影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从来没有赔过钱。
新一辈真正突围的应该说是毕赣,而他成也才华、败也才华,被资本宠幸,也要扛住市场的摔打。
孰是孰非,个中滋味,也只有当事人自己能够体会。
而《阳台上》《过春天》两部青春片的这一番市场历程,恰恰特别像他们片中的主人公,是迷茫的、又是充斥着欲望的。在被票房残酷划分的三六九等里面,他们处于底层,好在他们依旧尽管抗争,青春期的国产文艺片,不应该自甘平凡。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