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平台让申领住房租赁补贴不再难
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政务公开、党务公开,加快推进电子政务,构建全流程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将更好解决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的问题。网信事业发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信息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群众在信息化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推动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服务民生、落脚百姓,既是信息化发展的时代诉求,也是城市提升运营效率、践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百姓而言则更加便捷——借助信息化技术,人们到政府办事,再也不用频繁折转,“效率高了,请假少了”。
在住房保障领域,这一可喜变化正在让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受益。天津市住房保障管理中心保障部部长张小桐介绍说,申领住房保障家庭租赁补贴(以下简称“住房租赁补贴”)对于群众而言,以往是件费时费力的事。按照惯例,申请者需要分别与街道办以及区级民政部门、房管部门等咨询情况,然后准备材料,再到各部门窗口进行逐一审核。
“住房保障制度政策性强也非常严谨,很多人并不熟悉政策,常常多次往返窗口询问。即便自认为准备足够充分,漏带、错带材料等现象在审核环节也时有发生,‘白跑’情况很常见。”张小桐表示,一般而言,申请者从开始准备到完成流程需用时两个月左右。因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多在工作日办公,人们往往需要请假办理而感到不便,“住房保障领域主要服务于社会中低收入群体,信息应用能力偏弱。老人们更是如此,不习惯上网或电话咨询,有时每个部门都要往返多次。”
伴随着一套线上审核系统的面世,这种局面在天津被悄然打破。为进一步方便住房租赁补贴申请者、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路”目标,天津市住房保障管理中心与平安集团所属平安城科公司开展合作,联合研发了住房保障预审平台(一期)并于去年年末开始试运行,在当地住房保障便民服务方面发挥出积极作用,获得了申请人群的广泛好评。
据介绍,这一系统初步实现了保障住房补贴资格预审和材料清单推送功能。住房租赁补贴申请者可在天津市住房保障管理中心微信公众号的“补贴预审”入口进入系统,在线完成实名认证和家庭信息录入后,系统将通过相关共享数据,对申请者资格进行预审,审核内容包括人口认定、财产认定、收入认定、面积认定四大部分。
“只需一部手机即可在家完成资格预审。如预审通过,可根据系统提示的材料清单,准备材料进行正式审核。”张小桐认为,这套系统很接地气,能极大地减少申请者的无效奔波、进一步提升窗口人员的工作效率。为此,他们下一步将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人获益。
事实上,天津市住房保障系统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很早之前已有动作。早在2004年,当地就初步搭建并逐步完善了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了从申请、审核到租房、发贴全程网上运行和信息化管理。据了解,建立这套系统的最大痛点和难点并不在于技术自身,而是要破除相关行政主管部门之间存在的信息壁垒。在实际操作环节,住房保障部门需要收集包括户籍、房屋、工商注册、车辆、住房公积金、社保、税收等一系列数据,涉及公安、住房和城乡建设、自然资源(房管)、工商、交管、人社、税务等多个行政主管部门,业务种类多,协调难度大。除了横向信息共享,系统还要实现纵向串联,通过专网连接市级和区级房管、民政部门以及街道办、开发企业等1000余台用户终端和200多个银行网点,使其能及时审核家庭人口、查验私产住房和承租公有住房情况,比对家庭收入情况,核查家庭财产情况;实现申请审批、补贴发放、保障房分配联网操作运行,遏制违规行为发生,确保住房保障政策的公平、公正实施。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技术不断迭代成熟尤其是服务意识不断转变,信息化技术应用从此前主要围绕政府部门后端管理走向前端。去年,天津市住房保障管理中心向在市场租赁住房的家庭新增发放补贴5174户。理论上,未来所有住房租赁补贴申请者都将因住房保障预审平台获益——节约个人时间和大量社会成本,对提升城市运转效率作出贡献。
据张小桐介绍,住房保障预审平台今后会继续完善升级,逐步延伸至其他住房保障工作的申请,并将串联租后管理,通过线上实现资格预评预审、在线预约、进度查询、年审复核、消息推送五大功能。
“一期平台运行一段时间后,我们会在今年二季度与平安城科公司启动系统二期功能研发工作。”张小桐表示,他们未来还会研究将住房保障预审平台与既有的住房保障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对接,从而形成信息化管理闭环,更好地服务于整体工作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