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交通渐成投资亮点_4

未知 2019-11-15 14:24

  9月6日,由中国智能交通协会主办的2011中国智能交通年会暨中国国际智能交通展览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盛大开幕。来自城市交通、轨道交通和空中交通等多个领域的领导和专家在会上发言,共同描述了智能交通美好的未来。而在十多天前的8月24日,北京市交通委发布未来5年交通信息化发展目标称,十二五期间,北京市规划投资56亿元,以提升智能交通。

破解城市交通难题

  城镇化和汽车普及进程的加快不断加剧各大城市的交通供需矛盾,交通安全、交通堵塞及环境污染成为困扰我国交通领域的三大难题。如何破解这些难题,一直是各大城市关注的焦点。

  多年来,我们在城市交通建设方面的主要措施,无非是拓宽道路、修建高架道路、增加停车泊位等等。然而实践经验证明,这是饮鸩止渴的办法,短期内有一定的效果,但会带来更快的汽车发展、更严重的交通拥堵和环境问题。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交通工程技术中心总工程师马林在本次会议上表示,城市交通发展要实现两个结构性转变。一个是治本,建立以公共交通引导的城市布局结构;一个是治标,以公共交通为主体的机动化交通出行结构。在谈到治本之策时,他说,我国城市土地资源短缺,交通设施供给水平已近极限,智能交通技术有广阔的用武之地。

  北京市交通状况复杂、流通压力大,尤其是为了筹备当年奥运会,在发展智能交通方面已经先人一步,颇有经验和建树。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副局长隋亚刚总结北京市智能交通系统的应用效果时说了这么几点:一是提高道路综合通行能力15%以上;二是显着提高道路交通安全水平,万车死亡率由2005年的5.87下降到2010年的2.03;三是系统自动发现交通意外事件比人工发现早5分钟以上,极大增强城市交通应急处突和抗风险能力;四是显着降低能源消耗和交通污染。

  据了解,南京也提出利用物联网技术,在2年内构建一个以全面感知为基础的新型智能交通系统;番禺投资4000万元、郑州投资8000万元、禅城计划投入1亿元人民币,均为打造城市智能交通系统。

不仅适用于城市交通

  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警示我们安全是发展交通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理事长吴忠泽在会上说,未来要重点攻克智能车路协同等前沿核心技术,抢占道路交通主动安全保障技术的制高点,实现我国道路交通安全从被动响应到主动保障模式转型。同时,还要建立高速铁路基础设施服役状态检测技术指标与系统体系架构,掌握基础设施服役状态检测的核心技术,为我国高速铁路基础设施的长期服役及运营安全提供技术保障。

  在本次会议上,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专家、北京交通大学教授贾利民作了关于数字铁路、智能铁路与铁路智能运输系统的报告。据他预计,中国在2013年将进入数字铁路阶段,即全面信息化阶段;到2020年将达到智能铁路,即协同集成化阶段;到2030年将实现RITS,即高度自主化阶段。

  与此同时,中国民航局空中交通管理局副局长吕小平也在会上报告称,民航局将针对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建立新一代绿色航空运输体系,贯彻落实空管一体化运行概念,以新技术和技术服务支持安全绿色运行。据她介绍,我国航空运输在未来20年内将以每年9%的速度增长,到2020年,机队规模将突破3200架,中国将成为美国之外世界最大的航空市场;而空中交通管理系统能采用先进导航方式,优化航路航线结构,节省飞行距离,优化飞行流量运行,提高指挥调控效率。她说:如果每个航班空中飞行减少3分钟,则我国每年可节约燃油超过5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过150万吨,节约成本超过25亿元。

智能交通产业方兴未艾

  据有关统计,2011年第一季度,我国智能交通项目数量达825个,市场规模76亿元。其中城市智能交通市场项目数为621个,市场规模23.5亿元,同比增长32.8%,高出2010年平均增长率一倍。而据调查机构预测,2011年中国智能交通系统建设投资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超过20%,预计未来3年行业投入将达到1500亿元。智能交通相关企业将持续成为资本追捧的热点。

  专业人士指出,智能交通系统是高速公路、铁路及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构建更高效、更绿色的交通管理系统至关重要。中国的智能交通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相比海外超过千亿美元的市场规模,发展前景和空间显着。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