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孩子的教育应该是表扬式的还是批评式?
小宝说:我呢,从小都是出于打压式教育背景下成长的,自我感觉性格与心态都是比较坚韧,而我周围的朋友们,大部分都是从小在父母的鼓励下成长的,他们很喜欢听见别人表扬他,但是呢,如果遇到过不去的坎,会开始慢慢变得烦躁,而且开始逃避,甚至放弃
所以我在思考,到底是在打压下的教育好还是鼓励的教育好
/01/
陈诺:
很多的家长都会怀着一种,锻炼孩子增加孩子的坚韧性的心态,表扬或者是批评都是家长们手中的工具,他们都觉得自己可以向女娲捏泥人一样,用两个工具敲打敲打,这样日复一日,雕塑一个在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孩子
但是,他们却忘记了,自己雕塑的对象,是一个活生生的,具有学习能力的,酷游理解能力的人,而不是一块乌黑乌黑的泥巴。
怀有这种心态的家长,我们姑且称他为行为主义家长吧!因为他们遵循着“巴甫洛夫的狗”的实验结论,试图运用正向和负向激励的方式来引导孩子的行为。但事实上据我观察,这样的行为主义教育,只适合于年纪很小的婴儿,在他们还没有形成逻辑思维的时候,用惊叫、怒骂和微笑、表扬确实能规范他们的行为,让他们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但,孩子一大,这个办法就不能用了。
因为他们懂得思考,懂得观察了,他们潜意识里是能分辨得出大人这个行为是基于什么原则,出于什么目的的。
但他们却不懂得这件事本身到底是好是坏。因此他们会盲目地听从大人的指引,受批评和表扬的影响左右,而始终形不成对一件事的基本观念。
/02/
若辰:
最近看了一本书《终身成长》,对于孩子的教育方式我特别受启发,所以借这本书和自己、身边朋友的经历来回答这个问题。
《终身成长》是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出了两种思维方式: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两种思维反应的是面对成功与失败、成绩与挑战时的两种基本心态。
固定型思维的人
认为一次失败就是永久性的,不会从失败中学习;
能力是天生的,不会因为学习而改变;
不认可努力,认为只有有缺陷的人才需要努力。
成长型思维的人
认为失败的行为不能说明自己是失败者,注重从中吸取经验;
能力是可以通过学习提供的;
努力才能激发能力。
作为父母,我们肯定都希望培养孩子成长型思维,只有表扬式教育更有利于培养成长型思维吗?
当然不是。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表扬和批评同样重要,关键是我们怎样去表扬和批评,希望传递给孩子什么信息。
1、表扬
最常见的表扬方式就是“考了100分,你真聪明啊!”其实我也经常这样说。
我们以为夸孩子聪明,孩子更有自信心,实际上经常有反效果。这种做做法,让孩子在遇到困难时,立即对自己产生怀疑,害怕挑战难题。长期下去,孩子可能会陷入固定型思维模式,认为自己的学习成绩是靠天生聪明得来的,如果考不好就再也不聪明了。
夸聪明,是对智力做出评价。
更好的做法是夸奖孩子的努力过程,强调是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尝试、学习和坚持才取得了好成绩。“你为了解这个数学题,尝试了好几种方法,终于找到解题方法了!”
后一种夸奖方法好在哪里?关键是给孩子传递这样的信息:技能和好成绩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的,不是天生的,是可以改变的。这样孩子更愿意接受挑战,尝试更难的项目。
2、批评9岁的伊丽莎白练体操有段时间了,她第一次参加体操运动会,充满了期待,认为凭借自己的水平肯定可以拿奖,在比赛前,虽然有点紧张,她已经开始想象把比较奖牌挂在哪里了。遗憾的是,尽管伊丽莎白表现很好,但其他女孩表现得更好,她输掉了比赛,感到很沮丧。
如果你是伊丽莎白的爸妈,你打算跟她说什么?
孩子,你是最棒的!/裁判不公平/输了就输了,没什么大不了的/ 下一次肯定能赢......
这应该是我我们经常想到的安慰孩子的方式吧。
如果我们按照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两种方式来分析,就会发现这几种安慰都不太合适。
孩子,你是最棒的!——都输了,还是最棒的?
裁判不公平——责备他人,孩子以后会不会遇到失败就怪别人?
输了就输了,没什么大不了的——失败了,就为自己开脱,说事情本身不重要,那什么才是重要的?
下一次肯定能赢——为什么这次表现好没赢,下次就能赢?
懂得培养孩子成长型思维的家长会这样和伊丽莎白沟通:孩子,我理解你现在的心情。你表现的很好,但没赢,肯定很失望。但是你要知道,你并没有付出100%的努力,其他女孩练习的时间比较还长,比你更加努力,下一次你要付出更多努力才有可能赢得比赛。
伊丽莎白听了爸爸的话,花更多时间训练,后来在一次比赛中,她在80人中赢得了5个个人项目奖牌。
--------------------------------------------------------------------------------------------------------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孩子失败了,没有做好,最有效的批评不是一味责怪孩子没做好,或者淡化失败,或者责怪别人,最好的方式是提供有建设性的反馈。
建设性的批评就是告诉孩子为什么会失败,怎样可以弥补,向孩子传递“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来提高的”这样一种信息。
所以,表扬和批评都是孩子需要的。
/03/
长岛的雪:
一、表扬和批评都是不平等的对待方式,都是控制对方的手段。
表扬和批评在本质上,都是把自己放在了比对方更聪明,更有权力的位置,把自己当成了掌握正确的神,去评判对方——你这样做才是对的,才是好孩子,才是可爱的,你满足了我期望你怎样行为的愿望,所以我要表扬你,反之则要批评你。
而“我”凭什么代替“你”去判断怎样做是对的呢?如果在经过平等的交流后,孩子经过思考真正明白了应该怎样做,为什么要那样做,那么他在那样做时只是在按照自己的意思来,是在满足“自己的需求”,那么又何需旁人来表扬,何惧旁人来批评呢?每个人怎样行为都应该是出于自己内心的行为标准,而不是因为外部的表扬和批评。
如果家长认为哪些行为更好哪些行为不好,应该直接跟孩子交流——坦诚地,温和地,平等地,尊重地;而不应该粗暴地批评他或者粗暴地表扬他——是的,只是像驯兽师一样为了让孩子的行为符合自己的期望而去表扬或批评都是粗暴的。平静地跟他讨论,而他在真正经过自己大脑思考后,才决定是否按照你说的做,跟被你的批评或表扬推动着按照你说的做,是本质不同的,后者是出于对权威的服从和取悦,长此以往,会越来越丧失独立思考能力。
二、表扬和批评,在有些情况下,都是对对方真实感受的否定。
比如,当孩子出现沮丧或嫉妒等一些负面情绪时,无论是批评他:“你怎么能这么颓废呢?/你怎么不站起呢?/你怎么能这么小心眼呢?”
还是表扬他(鼓励他):“你最棒了,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是你想得太糟了啦,加油。/你最棒了,用不着嫉妒他啦。”
都是在阻止他凝视内心的真实感受。但是人的任何情绪,无论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其实都是合理的,都应该得到尊重,而不该被否定和压抑。
最好的做法应该是和他一起观察那些负面情绪,理解它们,接纳它们。这样孩子的情绪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要让孩子明白,你既爱他积极的一面,也爱他消极的一面,你爱整个完整的他。
好的教育应该少用表扬和批评。
/总而言之/
从小被批评大的孩子,会在内心怀疑自我。他会想,“不管我做什么,好像总会有地方做得不完美”,从而做事谨小慎微。他抗压能力会很强,因为一切挫折和打击都很熟悉,如果他受到的批评太多、谴责太重、太离谱,他甚至会形成一种“我什么事都做不好”的观念,并泛化到成年后的各种情境中。
从小被表扬大的孩子,内心对自己充满肯定,但这肯定不具有事实基础,是无本之木。他会想,“我做什么事都很轻松,做完之后都应该得到奖励。”这时候外在奖励成了他做事的动力,他的盲目乐观也严重低估了自己可能遇到问题的难度,如果困难稍微大一点,他会很快放弃,因为他并没有太多面临挫折和打击的经验。换言之,被表扬大的孩子倾向于只做那些能成功、能得到奖励的事,对那些有可能失败、得不到奖励的事不想去碰触。
这两种教育方式的缺点就在于,都没有教会孩子看清事物的本质,都没能让孩子意识到,做了好事,受益的是他自己,做了错事,吃亏的也是他自己。这种基本的是非价值没有确立起来,就使得孩子脱离了外在评价之后没有动力去做任何事,因为他无法把自己和这些事建立起内在的联系,看不到去做事的必要性。
因此,我的看法是,批评和表扬都是需要的,但最重要的是就事论事。
孩子把衣服弄脏了,东西弄丢了,忘带作业了,不要急着批评,而是要让他知道,他的行为是怎样影响到他自己的。
只有让他明白了,这件事的本质,以及这件事与他切身的关系,才能建立起他为自己努力生活的内在动力,才能让他在未来的人生中,脱离表扬和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