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护士”广东方案权威解读!试点医疗机构名单即将公布
“嘀——”门禁开了。“何医生,肚子饿了没有?”中午时分,黄瑞英熟练地打开了何阿姨家的大门,一边进门,一边询问。在退休前,何阿姨是一名儿科医生,如今74岁的她因中风长年卧床不起。
黄瑞英是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简称“暨大一附院”)延续护理服务部护士,为何阿姨提供上门护理服务已经2年多。出于对黄瑞英细心照顾的感谢和相互信任,何阿姨一家干脆把家里的门禁卡给了她。
今年初,广东成为全国6个“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省市之一,3月27日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正式下发,未来,更多患者能像何阿姨这样,享受到专业护士的居家上门护理服务。记者还从省卫健委获悉,广东即将公布“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机构名单和护士名单。
出院后延续护理纳入“互联网+护理服务”
两年前,母亲要从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出院时,何医生的女儿陈小姐内心很不安。在出院前,护士告诉她,医院提供有延续护理的服务,可电话预约护士上门护理,还能指导居家护理工作。
从此,黄瑞英便走进了何阿姨一家人的生活。她定期上门为何阿姨更换胃管,查看病况。“如果没有黄护士,换胃管需要叫救护车,至少七八百块。现在在家里换胃管每次最多两三百,更重要的是少了很多麻烦。”陈小姐说,如果没有这项服务,她是不敢接母亲出院的。
暨大附一院护理部主任陈伟菊介绍,该院2007年就开始成立延续护理部,提供上门护理服务,但仅针对本院出院病人。目前,延续护理部有11名专职护士,每个人都有专门的领域,如母婴、高血压、保健等,黄瑞英主要负责慢病管理。
“这十几年做下来,病人反映非常好,我们收到的都是表扬和锦旗,他们觉得我们帮了很大的忙。”陈伟菊说,广东成为“互联网+护理服务”国家试点,今后患者们可以在网上预约这样的服务,更加方便。
像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这样为患者提供延续护理服务的医院,还有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简称“中山一院”)。2003年,中山一院便在国内最早成立了出院后延续性护理服务部。“病人出院后,病历就会送到延续性服务部,我们会先通过电话随访,并选择重点需要的病人来上门巡访。”中山一院护理部主任成守珍说。
上午10点,中山一院延伸护理专科护士长林芳宇和专科护士谢凤兰来到陈阿姨家。陈阿姨患有多年的糖尿病和高血压。经过评估,医院认为陈阿姨的情况需要长期监测,便派专科护士上门家访。
在陈阿姨的老伴潘叔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后,两位护士分别为陈阿姨测量了血压和血糖,发现病人两项指标偏高。“阿姨今早有没有吃降压和降糖药呀?”“今早没吃。”潘叔说,陈姨平时即使血压高了头疼也不去医院,想着慢慢缓下来就行。两位护士立即纠正了陈阿姨的这种不正确的做法,并给她做了仔细指导。
“我们年纪大了,医院太难跑,来来去去很累。”了解到以后能在网上预约护士来家里帮老伴做检查后,潘叔很高兴,“在手机上下个单会方便很多。”
“广东‘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最大的亮点,就是将出院的患者纳入了试点服务对象。”省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处处长邓惠鸿介绍。此前,在广东21个地级以上市中,已有18个市都探索开展了多样化的出院后延伸护理服务,积累了经验。
邓惠鸿说,将出院后患者纳入“互联网+护理服务”服务对象,可以进一步发挥试点医疗机构延伸护理的作用。由于试点医疗机构已掌握患者的病情、治疗过程、服务需求,患者接受“互联网+护理服务”医疗质量安全有更好的保障。
对患者而言,病人也可以缩短住院日,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和护理负担。同时,还能减少“压床”现象,将床位腾给更需要的急危重症患者。
护士紧缺,“网约护士”从哪里来?
目前,广东乃至全国的护士资源都处于紧缺状态,护士们工作繁忙,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护士资源从哪里来?
“正是因为护士短缺,就更要让护士资源流动到最需要的地方去,来满足老百姓的这种需求,‘互联网+护理’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措施。”邓惠鸿说。
她说,广东是开展护士多点执业试点的三个省市之一。为扩大护理服务资源的供给,广东明确,多机构执业护士也可提供“互联网+护理服务”。
省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处主任科员谢意兰介绍,在“互联网+护理”平台提供服务相对更自由,可能会吸引一部分已经离开或待业在家的护士重新回到岗位上来,增加护士的供给。
邓惠鸿透露,广东将推动“互联网+护理服务”逐步成为医疗机构常设的护理岗位,并解决收费和支付问题,让价格和劳动报酬更能体现劳务技术价值,吸引更多护士从事“互联网+护理服务”。
此外,广东还鼓励试点医疗机构探索以医护联合或护士工作室或护士志愿者联合等形式开展互联网居家护理服务,并鼓励与家庭医生团队合作,及时转介服务对象到实体医疗机构就诊。除了允许单个的医疗机构提供“网约护理”服务,也鼓励以县(市、区)或医联体为单位来申报试点。
“并不是所有机构都缺护士。我们正在探索建立医联体内的‘互联网+护理服务’,护理订单可以在医联体内不同级别和类别的机构里面自由流动,来解决社会需求量大但护士不足的问题。”邓惠鸿说。
明确列出“正面清单”“负面清单”
“互联网+护理服务”的风险,主要在医疗质量安全和护士人身安全保障两方面。对此,广东试点方案也做出了详细的规范。
对于服务项目,广东列出了明确的“正面清单”“负面清单”。邓惠鸿说,广东确定了第一批43项服务项目,这些项目需求量大、安全有效、医疗风险低、易操作实施、消毒隔离达标、不易发生不良反应。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服务项目中属基本医疗服务的,按基本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执行,并按规定纳入医保支付范围。邓惠鸿透露,将视试点工作的开展情况推出第二批护理服务项目,扩大服务范畴。
与其他试点省份不同的是,“广东方案”列出了4种不得提供“互联网+护理服务”的情况,包括患者病情疑难复杂不稳定、涉及毒麻药品、输液等创伤性且医疗安全风险大、超出常规护理服务项目范畴等。
为保证医疗质量安全,广东还明确规定,在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之前必须进行“双评估”。首先由护士及临床、康复、营养等方面的专家共同评估患者是否适合提供“互联网+护理服务”;在上门后提供服务之前,护士还要进行护理专项的评估,制定个性化护理计划。
邓惠鸿透露,省卫健委已委托省护理学会、省护士协会共同起草“互联网+护理服务”岗前培训大纲、护理文书书写管理规定、个人隐私保护和信息安全管理制度、43项服务项目技术规范等内容,并将于近期内发布。接下来,广东试点医疗机构名单确定后要向社会公开,并公布投诉电话,接受社会监督。
在护士人身安全保障方面,试点医疗机构将通过对接公安身份证识别系统、人脸识别等技术,对从业护士和服务对象进行实名认证。此外,还要为从业护士配置护理工作记录仪,提供手机APP定位追踪系统,配备与试点医疗机构保安室或当地警务室联动的一键报警装置,并购买责任险、医疗意外险和人身意外险等。
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将探索建立服务对象黑名单,将服务对象不良行为记入个人诚信档案,并建立从业护士退出机制,及时清退有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或有不良执业行为记录的护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