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大放光彩 实现苏南人中国梦_4
苏南,涵盖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五市。今年5月,《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获批,明确提出到2020年,建成全国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到2030年全面实现区域现代化。站在现代化新起点,怎样引导自主创新,倒逼苏南制造转向苏南创造?城镇化进入平缓发展期后,如何进一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生态治理依然任重道远,如何以绿色发展留住梦里水乡?期待苏南区域现代化给出一份美丽答卷。
苏南人的光荣与梦想,在她一年中最具魅力与风采的初夏时节,不期而至。
我国第一个以现代化建设为主题的区域规划,没有向苏南5市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项目、资金等种种实惠,却赋予了苏南先行先试的全新动力与使命。
苏南人说,前所未有的改革发展机遇就在眼前,没有理由不牢牢抓住它。
引导自主创新、聚集现代产业
站在现代化新起点,以创新驱动新一轮转型升级,是苏南干部群众的自觉追求
走进苏南,每一次都有新的发现,每一处都有新的惊奇。
南京江宁,方山脚下,金斯瑞生物科技公司。一根根不起眼的试管,是这家全球领先的基因合成供应商的产品。
若不是公司CEO、国家千人计划领军人才章方良的介绍,隔着玻璃雾里看花,哪能想到以毫克为单位的一根试管的身价,竟然抵得上一辆帕萨特轿车。
在苏南城市群,像金斯瑞这样跻身全球产业链高端的成长型企业还有很多。立足国际产业分工,以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而抢占全球产业制高点,正成为苏南5市的自觉追求。
当物联网概念刚刚浮出水面,无锡新区已引进多家研发机构;当纳米技术尚是鲜为人知,苏州工业园区已着手打造产业化基地;当3G还未正式商运,南京已启动4G网络无线谷先人一步的苏南人,以不放过任何一次机遇的敏锐,感知新技术革命的律动。
如今,南京的智能电网、镇江的碳纤维、常州的智能制造、无锡的物联网、苏州的纳米和生物医药风头正劲,苏南5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初具规模。
苏南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与此前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外向型经济得风气之先的两次发展转型相比,已是质的不同。江苏省社科院院长刘志彪认为:如果说,过去苏南是学习,是跟随,是追赶,是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转移;那么,今日苏南正以舍我其谁的勇气自信,誓与国际先进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苏南对自主创新的执着,是应对困难与挑战的必然选择。
昆山,江苏的外资高地,因电子制造业集聚,被誉为世界加工厂。2008年金融危机,让因出口受阻而忧心的昆山人清醒了。他们拿出20多年前在全国率先自费办开发区的勇气和魄力,积极发展光电、新材料、小核酸等新兴产业,如今昆山高新产业已占规模以上产业的40%。
这是危中求机的自觉转型。而清醒过来的远不止是昆山,传统低端产业过重、企业创新能力不足、资源环境刚性约束,传统要素投入与资源消耗加剧,倒逼苏南制造向苏南创造转身。
近两年来,苏南研发投入已占到GDP的2.5%,专利授权量占到全国的14%,自主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前列。在乡镇企业的发源地无锡锡山区,70%的规模以上企业建有研发中心,企业研发支出占到GDP的2.7%以上。一年前的夏日,蛟龙号潜水器从无锡游向深海,创造了世界载人深潜7000米领域的新纪录。
从制造到创造,关键在人才。南京321计划、无锡530计划、苏州姑苏人才计划苏南各地求贤若渴,打造多个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智平台,并在创业上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从摇篮到成年的保姆式服务。
7月中旬,在刚刚落幕的苏州创业周上,2000多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纷至沓来,签约400多个项目,多数集中于新兴产业。南京亦有创洽会,并推出不仅允许高校院所科研人员保留身份走出校园创业、而且在技术入股和财税支持上力度空前的科技九条。
科教资源密集的苏南,高校及科研院所与星罗棋布的创业创新产业园区声气相通,与企业协同创新机制正广泛建立,促使科研能力正加速转化为科技创新能力。
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表示,苏南新一轮转型升级,除了着力打造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成为全球重要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经济发展高地,还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近两年来,南京重点打造软件业服务外包,将印度班加罗尔作为赶超目标;苏州则致力现代金融服务,无锡着力发展工业设计,常州力推智能制造设计,镇江着手建设云计算基地苏南各地现代服务业迅速跟进,既是增长方式的升级,更是发展路径的创新。
三集中、三置换、三并轨
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苏南正在路上
根据纳瑟姆曲线所描述的城市化规律,当城市化水平达到70%时,将进入平缓发展期。目前苏南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这一临界点。
江阴新桥镇,2万多户籍人口因全部住进了配套齐全的社区,而取消了行政村建制,90%的农地流转出来,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张家港永联村,村民也大都集中居住在小桥流水、环境优美的永联小镇,人人不愁就业,家家都有分红
苏南的城镇化,得益于多年来力推的三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农业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但是,三集中推动下的城镇化也有隐忧:满足于农民上楼、土地开发,农民的就业、社保、公共服务等如何保障?
苏州率先探路城乡一体化。在三集中基础上提出三置换:鼓励农户将集体资产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及住房,置换成股份合作社股权、城镇社会保障和城镇住房。作为农民最主要生产资料的土地,在三置换中得到空前重视,农民的收入与保障有了着落。
苏州市吴中区横泾街道尧南社区65岁的翁云福,怀揣资产股份合作社、置业股份合作社、物业股份合作社、茶叶股份合作社和横泾物业股份合作总社尧南分社5本股权证。一家5口除了每年10多万元的工资性收入,2012年还从股份合作社里拿到2.3万元的分红。他说自己虽是农民,住的是高楼,挣的是工资,退休有保障,年终有分红,跟城里人没什么两样。
在苏州,农民收入中财产投资性收入占到38.2%,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农民专业合作等三大合作经济组织累计组建近4000家,持股农民比例达96%,基本实现户户有资本、家家成股东、年年有分红。
但制度创新的脚步并未因此停歇。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蒋宏坤表示,农民的城镇化之梦,是充分享受城市文明的人的现代化之梦。人不一定住在城镇,但生活品质要与城里一个样。
2012年,苏州实现城乡低保、基本养老、医疗保险三大保障全面并轨。与此同时,随着公共设施建设向农村倾斜,公共服务体系向农村延伸,苏州农民对收入、保障、公共服务等全方位与城市接轨,直至并轨,有了更多更美好的憧憬。
不仅是苏州,苏南其它地方亦在引导非农产业和农村人口有序向中小城市和建制镇转移,并根据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要求,致力于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与社会管理等一体化的城乡统筹体制创新。
南京大学党委书记洪银兴认为,苏南现代化建设的归宿,是人的现代化。多年来,苏南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就地发展小城镇,并不断改善小城镇教育、医疗、购物、文化等基本服务设施,使农民同步享受发展红利和现代文明。
目前,苏南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2.09∶1,是全国城乡差距最小的地区之一。张家港市通过多年的社保扩面、农保转城保和超龄人员纳入城保等措施,21.6万名符合条件的农民全部被纳入城镇养老保险体系。
如果说,历史上的苏南城乡,是一种各安其位的和谐:城市工商云集、农村鱼米飘香;如今,这里则呈现另一种融合发展的和谐:农村田园风光依旧,而内涵迥异,农业步入现代化,农民逐步就地市民化。
外向型经济赋予苏南人宽广的视野,也让他们认清了自身的差距。2004年,韩国人均GDP达到14000美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例是1∶0.94。今日苏南县域经济的带头大哥昆山,人均GDP赶上来了,但城乡居民收入比例是1∶0.58。
差距是潜力,也是追赶的目标,昆山市委书记管爱国说: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红利并进而消除城乡鸿沟,我们还在路上。
致力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
这是苏南人的共同期盼,更是建设富裕文明宜居区的必然选择
水,赋予苏南水乡明丽与秀美;水,也考验苏南的生态与环境。
千百年来,这里是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的梦里水乡。可曾几何时,当苏南工厂遍地、园区连绵,水不再是苏南美丽的映像,而成为她的噩梦。
6年前,太湖的一场蓝藻危机,将苏南模式推上风口浪尖,引发人们对其增长方式的质疑,更引发人们对以消耗资源和损害环境为代价的发展的反思。
走进太湖之源的宜兴市湖父镇张阳村,几年前因开山采石而裸露的山体,仍依稀可辨。村党总支书记李上彬回忆发展五小企业的年月,说天是灰的,水没法种稻子。蓝藻危机时,地处太湖上游的湖父镇,曾拥有化工、建材企业数十家。
一场壮士断腕式的生态保卫战,使太湖周边数千家化工、建材等高污染企业关停并转。仅宜兴一个县级市,5年间累计关停并转化工企业500多家、琉璃瓦企业300多家。
关停过后,继之以控源截污、河道清淤、生态修复等一系列综合整治工程。仍以宜兴为例,全市累计封堵排污口近400个、拆除围网养殖3.2万亩,修复生态湿地1.6万亩、建设生态防护林5.5万亩。
5年治太,历程艰辛。太湖水质改善了,磷氮浓度大幅度下降了37.6%和22.4%。监测数据显示,几条主要入湖河道基本消除劣五类水质。如今的张阳村,山峦含翠,溪流清澈,清新的空气沁人心脾。当年开矿的村民李小元承包几十亩林地种上了青梅,他说,村里如今空气好、环境美,在镇上教书的女儿也更愿意回村里住了。
寸土寸金的苏州,制定出生态保护的四个百万亩规划,确保优质水稻、特色水产、高效园艺、生态林地各100万亩的面积。同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以基本农田、水源地、生态湿地和生态公益林为重点,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对直接承担生态保护责任的镇、村和农户进行经济补偿。
省会南京改革传统的镇村考核方式,按照工业型、服务业型和生态型等不同功能定位实施分类考核,自然条件较好的农村地区被鼓励发展休闲生态农业,并重点规划建设1000平方公里美丽乡村,让古都风貌与田园风光交相辉映。
常州则致力构筑西南部丘陵水源涵养区、呵护潥阳天目湖碧波荡漾的一湖清水。
然而,生态治理于苏南而言依然任重道远。江苏省环保厅调查数据显示:苏南5市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仍处于轻度污染。制定严于国家要求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新增产能。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为苏南再次设下严格的产业门槛。
今年6月,江苏省出台《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明确提出确保生态红线区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达到20%以上。省长李学勇强调:生态红线,是维护生态安全的生命线,是维护公众健康的保障线,也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警戒线!
日前,江苏省委、省政府又作出决定,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用10年时间率先建成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
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说:人是万物的尺度。发展动力来自于人自身,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民过上美好的生活。致力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是苏南迈向现代化必须跨越的一道坎;经济繁荣发达、生态环境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富裕起来的苏南人民热切的期盼。
苏南人的中国梦,已经被现代化点亮。诗意地栖居梦里水乡,还会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