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网将如何推动第三次工业革命-
12月5日《科技日报》刊登了刘振亚的文章《智能电网与第三次工业革命》,这篇6000余字的文章率先提出了比如能源互联网智能电网承载并推动第三次工业革命等许多超前并且创新的概念。作为一名在德国从事电网调度的电力工作者,看到站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之前的中国能做出如此清晰明朗的战略前瞻,颇为欣喜。
全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把智能电网概念,结合在中国的多年发展经验,提升到涉及整个社会、经济与人文大变革的层面,给出了如下三个清晰的新一代能源发展线路图。
电为中心多网融合
智能电网的概念从本世纪初被提出至今,一直缺乏清晰的定义。美国、日本、欧洲和中国等都有各自的发展特点和国情理解。但近几年随着通信和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前沿的电力科学家们正在逐渐形成共识。
需求顺从生产是智能电网带给人类的最直接的哲学转变,也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将给整个社会带来的巨大变革。而无论是石油、天然气、煤这些传统能源的比重转换,还是互联网、物联网、移动通信网等这些新兴技术的飞速发展,甚至包括智能建筑、智能家居、电动汽车、节能环保、分布式能源等这些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科技突破,都必然会相交于电这个看不见又摸不着的中心焦点上。
假以时日,也许人们在平板电脑上轻划手指就能把自家屋顶多余的光伏发电通过微信卖给附近准备给电动汽车充电的陌生人,也或许休假时就能通过手机在电力交易市场上追涨杀跌获取利润,而这一切,离不开智能电网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未来十年,是中国国家电网公司体现创新精神和核心价值的十年,是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凸显纽带与协调作用的十年。各种新时代的高科技将纷纷以智能电网作为载体或者媒介,帮助人们去建设智慧城市和绿色地球。从这个角度出发,刘振亚发表的这篇文章,不仅是战略眼光超前,更是开宗明义地给业内指明了方向,希望电力从业者和各界人士都能真正地从技术、经济、人文、环境等层面综合理解智能电网带给我们的巨大机遇。
能源转型需多方协作
德国新能源发电已经超过总发电量的25%,德国之所以能取得能源转型的成功离不开全体德国人的长期支持和对工业生产体系的良好理解。经过几年的发展,德国人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能源转型绝不只是电力工业圈或者能源产业群的事,而是需要全社会各个功能单元互相配合、统一行动。
比如新能源发展中难度最大的海上风电,就需要天气、海洋、勘察、深海施工、军事外交等各个部门的齐心协作,涉及海底电缆、风机设计、直流输电、抗腐蚀材料等多方面科研技术的综合协调,才能获得一步步的发展。
因此,在中国,智能电网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作用,必然也意味着中国国家电网公司在能源转型中对整个工业体系必须起到的引领作用,因此必然需要全社会的最大理解和支撑。
随着人类的发展,技术在更新,观念在更新,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必须要更新。人们应当具备从充斥着专业术语与定文套词的文字里读出创新意图的能力。几年前,人们也许根本无法想到,代表着传统工业和保守经营模式的电网公司能在面对大时代机遇时,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以责任感和包容心去推进能源转型这一走在时代前列的跨界战略。
有中国特色的坚强智能电网战略
西方发达国家非常擅长的经济发展策略之一,就是不断推出一些看上去很美的新概念,去引领、影响甚至逼迫发展中国家始终保持跟随的队形。
比如近些年非常热火的云计算、大数据,也包括智能电网、需求侧管理、柔性输电等等,了解西方大型跨国公司运作的人都明白,并非说这些概念一定是挂羊头卖狗肉,但由此引发的文化输出和经济压迫则是必然。不能率先提出影响深远且布局合理的新概念的国家或企业,势必在全球化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
因此我们欣喜地看到,从智能电网到坚强智能电网,中国国家电网公司的决策层显然意识到这一趋势,提出能源互联网这一概念,将近期涌现的各种新生代技术进行整合,同时非常明确地指出要在特高压、配电网、需求侧管理、电力交易市场这四个关键环节寻求突破,全面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电网概念并适应国际化发展的需要。
中国国家电网公司作为世界500强排名第七、电力行业排名第一的大型公司,面对巨大的能源变革和社会转型挑战,理应推出更多的新概念、新技术、新方案,不仅推动中国的经济发展,更需要面对全世界人民展现出其国际化发展的决心和价值观,从提供产品和服务转变为提供解决方案的新型企业。
放眼全球,欧洲的各自为政、互相掣肘,美国的过分自由、偏倚金融,都阻碍着现代化、多元化、全球化的新型电力能源跨国公司的出现,也很难真正打造出一个高度智能充分互动的超强电网从smartgrid到supergrid,也许实现起来异常艰难,但从国家电网公司的伟大愿景里我们不难预测,这个目标在哪里一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