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房产 > 财经新闻 > 正文

湖湘地理 - 把衡山刷成了留言板,古人的表达欲和我们一样强烈

未知 2019-05-04 12:40

▲南岳秀美的风光与文化内涵吸引了美术学院的学生前来写生。组图 / 倪润仙

湖南 4 月的天气,变幻不定。在这样无常的季节里,我们踏上了寻找衡山摩崖石刻的路程,在崇山峻岭间,寻找那些被草木深掩的文字。作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衡山摩崖石刻的级别很高,数量也多得惊人,据调查有三百多处,因为分布太散,国保碑也立了四处。古代没有互联网,也就没有 BBS(电子留言板),但表达自己思想或刷存在感的心,自古至今都是一样迫切。

大禹与南岳的传说,一直在民间流传。

当年怀让禅师与马祖道一的着名公案就发生在这里。

南岳是佛教胜地,随处可见佛语石刻。

这块石刻时间为 1945 年,抗日战争的最后一年。

水帘洞,有古人留下的 " 到此一游 "

水帘洞并不是衡山的主景区,它是衡山西边的一条溪谷,这里也是摩崖石刻非常集中的区域。据南岳佛教协会副秘书长周可老师所述,这里曾经是古代上衡山的主要路线之一,徐霞客从衡东来,过湘江,上衡山,走的就是这条路。

我们并没有直接去水帘洞景区,而是沿着曲折的山路到了一个山间,路边有摩崖石刻的国保碑,却看不到石刻。南岳区文物局的刘微余带着我们从路边的小路下去,这条小路很是荒僻,灌木丛几乎将它湮没,走了十几米,便看到右手边有一块巨石,兀立在灌木丛中。石壁上密密麻麻刻满了字,上方有巨大的顶棚保护,有很多字迹已经不太容易辨认。小刘告诉我们,这就是《还丹赋》石刻,在南岳摩崖石刻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赋文后有两篇有确切纪年的宋代题记和赋文,因此可以确定该处石刻成于宋或宋以前。该石刻是南岳目前时代最早的石刻之一,也是南岳区目前迄今发现字数最多的一篇,通篇采用隶书撰写,苍劲古朴,有汉魏遗风,是南岳摩崖石刻里的 " 大作 "。

" 还丹为众药之宗,验已神通。盗日月运行之制,夺乾坤造化之功。变凡为圣,却老如童 ……"《还丹赋》共有 353 个字,属于道家的石刻,内容大致是讲如何炼丹。《还丹赋》旁的草丛里立着一块 " 严禁私自拓片,违者重罚 " 的告示牌。自 1988 年发现这块碑刻以来,大量私自前来拓印的人络绎不绝,以至于要立牌警示。如此历史悠久的《还丹赋》在以前关于南岳的各种历史典籍中却均未有记载,直到 1988 年才被区志办的人发现。

《还丹赋》的不远处,是弥陀寺遗址,如今已基本无存,只残留一段石阶。当年佛教的弥陀寺与道家的《还丹赋》石刻比邻而居,共处一座山谷。两家思想并不相同,却依然可以和平共处,周可老师认为,这正体现了南岳文化的包容性。

离开《还丹赋》石刻,我们重新下山回到水帘洞入口,沿着号称 " 天下第一泉 " 的溪谷一路上溯。到达溪谷顶部时,有瀑布倾泻而下,这里也是一处摩崖石刻的主分布区。在溪水旁,有一块摩崖石刻,内容为 " 醉眠洞天 ",这是溪水旁醉眠洞的 " 广告牌 "。

沿溪水上溯到顶部瀑布,摩崖石刻一下子多了起来。崖壁上、溪流旁均有大量题字,并非南岳中心景区的水帘洞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摩崖石刻?

一段摩崖石刻文字解释了我们的疑惑。在水帘洞景区顶部右侧的巨石上,刻有 " 朱陵太虚洞天 " 六个大字。我们到来时,景区的工作人员正在对摩崖石刻进行描红。朱陵大帝就是炎帝,洞天则是指道家将这里定为 " 第二十二洞真墟福地 "。

瀑布崖壁上的题字则多为称颂景色之美,如 " 天下第一泉 "、" 不舍昼夜 "、" 高山流水 "、" 水帘洞 " 等等。其中最不能让人理解的是其中有一块摩崖石刻写的是 " 何去何从 ",与景物毫无关联,也许题字者正是在人生最迷茫的时候来到这里,故有此感吧。

水帘洞景区的题字者多为当地官员或乡绅,但也有 " 中央部委 " 的小官员跑来刷存在感。在水帘洞右侧崖壁观景亭旁的石壁上,几乎被刻满了字。其中就有一块 " 丁巳冬户曹员外冯文明偕黎守真、王守中到此一游 " 的题字,原来在景区乱刻 " 到此一游 " 这种事,自古有之。户曹员外是明朝时户曹清吏司的官职名,从五品。

水帘洞摩崖石刻作者里最有名望的应属张孝祥,他是南宋着名的爱国词人。他在水帘洞崖壁上题刻了 " 镇岳飞天法轮 "、" 朱陵太虚洞天 " 以及一篇题记。

摩崖石刻的年代跳跃非常大。在这块摩崖的顶部,接近草丛处,有 " 中苏同盟,天下无敌 " 八个字依稀可辨,应是近代所刻。摩崖旁有一棵野生白檵木,正是落花时节,散碎如缕的花瓣落在石刻的字迹中,字迹因此清晰可见。

水帘洞景区是南岳摩崖石刻的集中区,这里曾是徐霞客来衡山时所经过的路线。

出于保护的目的,《还丹赋》上方修了巨大的凉棚。

" 大鹤行窝 ",一块最有自恋情结的碑刻

开云亭一线,是南岳摩崖石刻最集中的区域。

" 虔诚所至,韩愈开云 " 是南岳着名的人文典故,开云亭是为了纪念唐代大文豪韩愈游岳的盛事而修建的。这里平日是衡山观云海的好地方,可惜我们到达时,只看到大雾中一个隐约可见的亭子,周边的摩崖石刻因此也变得迷离难寻。

在迷雾中摸索着找到一块崖壁,看到四个被描红的大字:即是南海。落款为 " 皇明前进士周星 ",他应该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他想表达即使是在衡山,只要心之所至,就是南海(佛国)境地了。

旁边的石刻 " 降龙岩 " 标明了这里的确切名称。佛教里有降龙罗汉,降龙有 " 龙能大能小,吞云吐雾,在佛法里象征变化,罗汉降龙就是把这个变化的假象消除,领悟其中真实不变的道理 " 的含义。

降龙岩之上,有高台寺,全石结构,朴素庄严。寺下有 " 朱陵洞天 " 石刻,这是在南岳第二次见到这个词语。以前的南岳,是以这样的形象示人。高台寺的附近,有崖壁形成的天然洞穴,洞壁上几乎刻满了字迹。有关于佛教的 " 如见菩提 ",有吟咏高台寺的 " 登高台寺 " 诗。在高台寺的另一侧,则写着四个大字:蓬莱胜境。这是源于道家思想的追求,蓬莱作为仙境的代名词,在古代,可谓是深入人心。

最有意思的一块石刻是 " 大鹤行窝 ",这大概是南岳最有自恋情结的碑刻了。这是明朝嘉靖二十六年 ( 公元 1547 年 ) 重阳日,无锡山人高简题刻的。他自诩为得道的仙鹤飞来南岳,在这里憩息。南岳的道家仙气十足," 大鹤行窝 " 下,是 " 伏象朝真 "。伏象是易经里的取像方式,朝真是道家修炼之术。这些石刻让道家的神秘气息在迷雾中隐现。

开云亭一侧有一块巨型的崖壁,立于游人往来的大路边,这里的石刻可以说是南岳摩崖的集大成者。左侧一块相对较小的摩崖上有行书 " 南无阿弥陀佛 ",书法遒劲有力,气势凛然。在它的下方,有 " 诚真正平 " 四字,为着名抗日将领宋哲元所题。1938 年 8 月至 10 月间,宋哲元因病来南岳休养,住磨镜台 11 号楼。他在铁佛寺道旁石壁上奋笔疾书 " 不教胡马度衡山 ",并题 " 诚正真平 " 于高台寺旁崖上。

宋哲元题字右边,是溆浦人武思光所题 " 万方多难此登临 "。款属 " 民国二十八年四月奔走抗战,便中游此,感而题此陈语,溆浦武思光 ",楷书字。

这是杜甫《登楼》里的一句。恰逢 1939 年抗日战争进入低迷阶段,武思光题刻杜甫的诗句在这里,再贴切不过了。武思光是 " 溆沅辰人民解放总队 " 创始人,作为参加过北伐、抗日战争的地方军将领,制造过中外皆知的中山陵 " 哭陵 " 事件。有着忧国忧民情怀的武思光先生,来到南岳,留下 " 万方多难 " 的感慨。

南岳摩崖石刻国保碑上方的这块巨石,壁立千仞,平整坚固,因此成为一处极好的摩崖石刻区。

崖顶弥漫浓雾,我们在雾里看字,其中最为明显的是 " 雍容大雅 " 四个字。有小序:" 今春小居黄山,顷漫游九华、匡庐而至南岳。觉其俊奇美,诸山各有大观,而雍容大雅,惟南岳足以当之。" 款署民国二十六年(1937 年)夏邹鲁题。邹鲁为国民党中委,曾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

开云亭摩崖石刻区还有爱国高僧智园在抗战胜利后题刻的 " 重见天日 ",还有 " 应自惭愧 "" 撑起南天 "" 秀出群峰 "" 起止住行 " 等。狮子岩处有款署赖桂山的 " 雄师速醒 " 和 " 舞狮 ",该处题刻下还有款署肖星然的跋语 " 庚寅初夏,余游衡岳,见此狮岩,雄壮屹立,玲珑生动,故名曰舞狮。我国七七抗战,愈战愈强,世人视我国如睡狮之说,不足信矣 "。高台寺处款署智圆的 " 重见天日 "、款署李培基的 " 大好河山 " 和款署刘菊生的 " 精神克敌 ",祝融峰款署宝生和尚的 " 离黄狮吼 " 等等。南岳之所以有这么多的与抗日有关的摩崖石刻,与南岳在抗战中的地位相关。武汉会战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临时大本营从武汉迁至衡山,从 1938 年 11 月到 1944 年 2 月在衡山先后召开了四次南岳军事会议。尤其第一次南岳军事会议,确定了 " 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 "、" 政治重于军事,民众重于士兵,游击战重于正规战 " 的方略,是抗战史上具有标志意义的一次会议,南岳也因此成为一座 " 抗战名山 "。

广济寺距离景区略远,是一处深隐地,我们来到此处时,竟未见一位行人,当年却并非这样,此处也曾是南岳的古登山道,也曾游人如织。这里是一处山间谷地,山间溪水潺潺,水气弥漫,植被茂密森然,广济寺的石刻就在溪水旁,一处为 " 寿 " 字,一处为 " 忽然广博 ",一处为 " 洞水逆流 ",题款为 " 龙山书 ",都是寺内僧人所题刻。据说 " 洞水逆流 " 的意思至今还无人可解。

广济寺旁有禹王城遗迹,烟雨迷蒙中,有 " 禹王城 " 三字石刻碑。林间散落残损城墙,关于大禹与这座名山的种种传说,从来就是扑朔迷离的远古神话。

兜率寺如今只剩一个名字,遗址也变成了公园,但寺周围的摩崖石刻基本都在,让人感叹真正经得起岁月沧桑的还是石刻,建筑物实在是太容易被毁坏。兜率寺旁的石刻有明万历年间的 " 松高玄览 ",有篇幅较多的 " 游兜率庵 ",以及 " 烟霞仙境 "" 眠云漱月 "" 薜萝深处 " 这些关于意境的描绘。这些石刻意境儒雅,而且笔法尤佳,堪称明代南岳摩崖石刻中精品。兜率寺石刻中最大的是 " 福 "" 寿 " 两大字,约 1 米见方,款署为 " 嘉靖丙辰六月吉旦巡按广西监察御使李一经磐石书,衡山主薄□大纲、儒学署举人郭林、训导江厚立 "。最有趣的是一块 " 懒残岩 ",因懒残和尚得名,该处是唐代宰相李泌在南岳隐居结庐为居的 " 端居室 " 和名僧懒残的驻锡地。又懒又残,在现在可以被称之为标准的 " 废柴 " 了,但禅师所追求的,绝对不会是这样的人生,他所说的 " 懒残 " 其实是一种自由任性,不为世间功利所累的生命状态。

潇湘晨报记者常立军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