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国家曾经很强大,一度成楚国北进的主要障碍,结果却彻底亡国
在周王朝时期,由于管控的地域大大的增加,为了加强一些边缘地区的掌控,周天子开始册封有功之臣和自己的宗亲到这些地方成为一方诸侯,这就是早期的分封制。今日的史学家普遍认为:分封制使得周王朝的衰落走向一个无可逆转的结局。
但是,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对于周天子来说,分封制的确算的上一个好方法。
首先,在当时人们生产技术已经取得的较大的突破,尤其集中在金属冶炼这一块。周王朝在击溃商王朝之后,全面继承了商王朝在青铜方面的冶炼技术,并且,将其进一步改善,使得青铜开始更加广泛地应用于农业生产,以及重要的军事行动上。
这就意味,相对于其它蛮夷之地,周王朝实现了对它们军事装备的碾压。因此,在对外扩张方面,周王朝的速度是远远的超过了商王朝。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前所未有辽阔的领地给一个王朝的管理带来了难度。
同时,对于一些重要的资源地区,像铜矿一类重要的金属资源产地,周王朝必须保证对它们的绝对掌控。当时的周王朝,铜的主要产地位于现在的淮水上游和汉水地区,这里不但是铜的产地,还是周王朝向南扩张的一条重要通道。
于是,周天子在此处册封了数十个姬姓诸侯国,其目的,除了保证对这里的掌控之外,还为了阻断荆楚和淮水等地的联系。这些姬姓诸侯都大有来头,其中,领袖诸侯是周文王青年的好友南宫适,曾随武王讨伐商,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周成王时期又征战南方,故被分封于此。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诸侯国一江之隔的荆楚之地,还有一个小国,那便是:楚。祝融其孙季连,当时随周灭商有功,被封为了四等子爵,封地便是荆楚。只不过,当时的楚地十分荒凉,人烟稀少。即便这样,楚人立国后,与中原诸侯一样,也必须按时述职进贡。
水网密布的楚地,在青铜时代并不利于耕作。所以,楚地的物资相当匮乏,楚国国君在建完宗祠之后,居然没有一头大牲畜可以当做贡品,情急之下,他派人到淮水诸国中的鄀国偷了一头小牛回来,这才有了祭祀的贡品。因此,楚国在当时诸侯国里算得上是十分穷苦的了。
据史料记载,在西周初年,当时淮水诸国中,随国的面积要比楚国大上一倍有余,在辈分上,随国的国君更是要比楚国的国君大上两辈,遇上节日他们还得向随国进贡礼物。随国靠着祖上荫庇,同时,跟随周王朝南下征讨,掠夺铜资源,国力日益增强。
他们以随州为中心,将国土扩张到今湖北,山东以及河南等地,一时间风光无限。但是,好景不长,在周幽王为博红颜一笑的烽火戏诸侯之后,犬戎入侵周王朝。没有诸侯抵御的周天子死于乱军之后,西周就此灭亡。之后,为了避免重蹈覆辙,新即位的周天子东迁。
而这一迁,让周王朝开始由盛转衰,周王室永远失去了军事盟主的地位。同时,铁的出现让青铜成为了昨日黄花,失去了周王朝的庇护,随国的重要位置不在凸现,而曾经的卓尔小国楚国则彻底翻身了。可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部随国史,就是一部随楚的关系史。
铁器的出现,让楚地的土地不再不利于耕作,密布的水网,为农业提供丰富的灌溉水源。船只技术的发展,也让楚地畅通无阻。此时此刻,楚地真正的成为一片富庶之地,没有周王朝的制约,逐渐强盛的楚国,开始将贪婪的目光投向了周围。
东周时期,楚国不断吞并自己周围的小国,但是,楚国并不只满足于此,周王室的衰落,让诸侯都看到了希望,取而代之的欲望,在诸侯心中疯狂生长。而一江之隔的随国,则成为了楚国北进的主要障碍,在楚武王时期,两国爆发了大战。
但不幸的是,随军出征的楚武王死于营中,不得已之下,楚国选择了退兵,并于随国结盟。然而,它始终是挡在楚国扩张前的最大拦路石。在大战过后,楚军选择绕过随国,转向攻打随的周边邻国,其目的便是包围随国。面对气势汹汹的楚军,式微的随国,只得退守到随枣走廊。
到了春秋中期,楚国多年来的攻打,让楚国完全实现了对随国的包围。面对如此局面,不通外地的随国只能窝囊地臣服于楚,成为了楚的附庸之国。到嘴的肥鸭子,楚国又怎么会让飞走,更何况,祖上曾遭到随国欺压的楚国,更是对随国有着强烈的恨意。
到了战国初年,楚国出兵,无力抵抗的随国被楚所灭。曾经的淮水大国,在楚国面前作威作福的随国,就此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原随国贵族有人以随为姓,随姓得姓以后,在发展中还在清河一带形成望族,以致仍被人当作随姓的代表郡望。同样,在分布上,随姓人口也以清河及其附近的山东省最为集中,几乎占全国随姓总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
随姓在今山西省按姓氏人口统计,随姓居全省第412位,共有835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