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房产 > 正文

脆如蛋壳的安全帽,暴露建筑工人职业化困境

未知 2019-05-08 10:07

近日,一段工人和领导安全帽对比的视频热传。在视频中,两个安全帽相碰,一线工人的黄色安全帽像蛋壳一般,被直接撞碎,而另一顶红色帽子安然无恙。据调查,该视频首发于某短视频平台,发布者窦师傅是工地上的砌砖工。(澎湃新闻)

黄帽与红帽的实测碰撞,竟是一派以卵击石的既视感。不同颜色的安全帽,不同的身份阶层,这甚至还可能意味着,在意外发生之时各自不同的命运。尽管我们对于短视频截取式拍摄、选择性叙事下的信息精准性保持警惕,但有关工地安全帽质量的担忧,本身就由来已久。

关于安全帽,并非没有国家标准,只不过在工地场景下,没有人去监督此项标准是否被落实而已。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许多施工现场,一线工人是缺乏“代理人”以致于是利益被架空的。建设方、施工方、监理方的关注焦点,向来在于项目进度、资金流向等方面,而极少在意工人安全,更不用说安全帽等“细枝末节”的防护用品了。

时至今日,建筑工人仍未实现彻底的职业化。建筑工人中的大部分仍属于农民工,在务农与打工之间不断切换,在不同的工地、不同的施工队频繁跳转。这种临时性的组织方式和隶属关系,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其最直接的后果是,建设方、施工方,往往都没有意愿、没有动力,投入足够成本来维护工人安全。在层层分包的行业背景下,建筑工人唯一认准的“负责人”就是包工头,而鉴于其中沾亲带故的熟人关系,诸如安全帽这样的“小事”注定是不会被计较的。

脆如蛋壳的黄色安全帽,并不是一个孤立现象,其所指向的乃是建筑工人一行缺乏正式雇佣关系、缺乏标准化执业规范、缺乏系统性待遇保障的根本性缺陷。当建筑工人不是任何一家企业的员工,而仅仅是工地上一个个零散的“临时工”,那么就必然不会有人愿意为之承担起长期责任。他们缺的何止是一个可靠的安全帽呢,他们缺的是一个正式的职业身份,及其所对应的归属。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