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本是宋徽宗第九子,因“漏网之鱼”,成为继承皇位的不二之选
历史确实能给一些人惊喜,靖康之变后,赵构作为“漏网之鱼”,成为继承皇位的不二人选。然而,为了巩固皇权,赵构无视父兄被俘虏的奇耻大辱,无心收复江山,而是越江远避,在金人面前一味求和,摇尾乞怜。
靖康之耻后,徽、钦二帝和皇族、官吏数千人,被押到金国。从赵匡胤称帝开始的北宋王朝在统治了168年之后,宣告灭亡。
国不可一日无君,人们迫切地希望另立新君,主持大局。满朝文武环顾四周,发现徽宗的后裔中有人侥幸逃过了金兵的追捕,这就是康王赵构。
赵构,字德基,生于北宋大观元年(1107),为宋徽宗赵佶第九子,宋钦宗赵桓之弟,宣和三年(1121)封为康王。
赵构的母亲韦氏,在徽宗的后宫中地位较低,并不受徽宗的宠爱。因此,赵构在皇子中的威望也不高,本与皇位无缘。钦宗靖康元年(1126)春,金兵第一次包围开封时,他还曾以亲王身份在金营中做过一段时期的人质。
开封解围之后,赵构与张邦昌出使金国,代表北宋政府与金国谈判,希望能够割地议和,罢兵休战。但是,金兵第二次南下包围开封,面对强敌入侵,怎么能放弃抵抗呢?全国民众积极要求武力抗金,不允许任何卖国求和的行为。
因此,当赵构一行到达磁州(今属河北)时,磁州的百姓拦住了赵构的队伍,不要他到金国去求和。地方官宗泽也对赵构说:“金朝要殿下去议和,这是骗人的把戏。他们已经兵临城下,求和又有什么用呢?”
赵构自己也回想着自己在金国的岁月,害怕再次被金朝扣留,于是他顺应民意留了下来。赵构受命为河北兵马大元帅,驻守相州(今河南安阳)。然而,当朝廷危难之际,他却没有率河北宋军救援京师,而是移屯河北大名府,观望局势,保存实力。随后,又转移到山东东平府,以避敌锋。
然而,第二年就发生了靖康之变,赵构成为人们心中重整河山的“中兴之主”,作为得到全国上下公认的合法继承人,被推到了皇帝的宝座之上。
无论这个皇帝本身素质如何,他在战乱中起到了凝结人心的作用,把被战火大乱的各方力量重新团聚起来,成为人们新的希望的所在。
参考文献:《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