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来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
12月的常州科教城,异常的热闹与繁忙。1700多名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参赛人员的蜂拥而至,让这个高速发展中的江南产教研中心,一时间多少显得有些拥挤。
历经5届的积累,全国3D大赛已经逐渐发展为中国高等教育与全民创新实践领域最具有影响力的赛事之一。与往年相比,今年的赛事却显得有些特殊,因为除去精彩的竞赛环节,一个新兴而重大的话题,成为与会各界专家关注和讨论的焦点面对裹挟着3D技术汹涌而来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中国需要怎样的教育?
第三次变革以3D为核
一本《第三次工业革命》,引发了全世界对于人类未来社会经济与生活方式的热烈探讨。
所谓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以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互联网技术和再生性能源技术的重大创新与融合,导致工业、产业乃至社会层面发生重大变革。
杰里米里夫金特别指出,历史上数次重大的经济革命都是在新的通讯技术和新的能源系统结合之际发生的。互联网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正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强大的联合基础。
第三次工业革命,是网络与人的血脉融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全国3D大赛组委会主任孙家广院士说。
值得瞩目的是,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浪潮当中,3D技术将成为重塑社会生产关系的核心手段之一。
在专家看来,3D技术之所以获得这种地位,其原因在于借助3D技术构建的虚拟条件下,设计者、生产者和消费者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到产品的设计结果、内部结构、制造过程和运行原理,自主地互动参与产品设计过程、把控和监督生产过程,预先发现和修正缺陷、问题,极大地缩短了开发周期、降低了生产成本。
3D技术现在已经嵌入到工业的整个流程,包括工业设计、工程设计、模具设计、动漫制作等等。近来风头正劲的3D打印技术,更是这种潮流最直观、尖端的体现。全国3D大赛组委会执行主任、科技部国家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专家组组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工程师杨海成教授说。
不过,尽管3D技术的热潮正在全球不断升温,其真正与社会经济实现完全融合,还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
直到现在,3D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也还有一定距离,是两张皮。第三次工业革命才是真正把3D技术融入到社会经济的各个行业。杨海成说。
人才之困 教育之殇
面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汹涌而至,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准备好了吗?
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数字化制造旨在降低产品成本,我国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将随之消失。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的话,或许可以当做问题的答案。
一直以来,我国制造业水平总体仍处于产业低端,创新的整体水平始终难以取得突破性的提高。更为严峻的是,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人力成本都在上升的背景下,遭遇金融危机的发达国家提出制造业回归本国的再工业化,给中国制造带来巨大的生存压力。
这种应对变革的准备不足,在人才方面体现得更为明显:科研机构和科研人才聚集水平低,缺乏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新兴产业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引进人才面临着平台稀少的尴尬,传统企业对人才战略认识不到位,工作、生活环境及人才政策比较落后等等。
作为企业,我们在招收人才的时候,特别希望这个人能够具备独立负责自己的业务领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国3D大赛评委、上海电气集团中央研究院张青雷博士说。
人才之困,即是教育之殇。3D大赛评委、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38研究所高工、国家3D数字样机标准起草负责人张红旗指出,面对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国存在两个问题:第一是创新问题,企业的创新能力仍然不足;第二点是教育问题,学生普遍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中国的教育需要反思:我们究竟要培养怎样的人才?大赛期间,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刘明新教授反复提到反思一词。在他看来,重记忆轻能力的灌输式教育,已经走到了自己的尽头。中国经济现在面临着转型升级的要求,而自主创新型人才最为缺乏。
普遍背景之下,3D技术人才的培养亦无法独善其身。科技部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培训中心3D办主任、全国3D大赛秘书长鲁君尚就表示,目前中国制造行业对3D应用人才需求非常庞大,缺口约为800万人。
在他看来,我国在3D技术培训、推广方面做得不够,高校的相关3D课程与现在全球最前沿的3D技术有差距,高校的3D教育与企业应用需求有差距,很多人对3D认识还处于非常浅显的初级阶段。
其实,中国并不缺乏技术,但真正把技术与创意相结合并应用到产业中的人却少之又少。鲁君尚说。
孕育创新是长久的事业
为了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成为高效的创造者,学生们应该学习,或者说高等教育应当教会他们哪些新的专业技术与能力?
作品获得大赛特等奖的那一瞬间,来自北京汇佳职业学院的四位女孩,抑制不住脸上的激动。自主创造的快乐,无与伦比。
其实大部分的时间里,我都尽量让她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作为指导教师,李田老师的话里有着谦虚,却也道出了职业教育顺应时代变革的本质。
虽然专业技能和技术对于向第三次工业革命过渡至关重要,但如果教育工作者过分强调技术和技能,而没有进行更深层次的改变,那么他们就本末倒置了。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杰里米里夫金写到,这一点也得到了与赛专家的强烈共鸣。
德国制造曾经一度是粗制滥造的代名词。能够拥有今天的口碑,原因就在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培养了高素质的熟练技术工和工程师队伍。张红旗说,面向第三次工业革命,职业教育需要培养能够从生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新型人才。
爱因斯坦一百多年前就已经说过,大学不能只是学生专业学习的工具。 刘明新表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在综合能力之外,关注可持续发展能力,学生如果只能依葫芦画瓢,毫无自己的创造能力,这种教育将是毫无意义的。
所以全国3D大赛的意义就在于,它以三维数字化、网络信息化和虚拟仿真化的全新方式和现代手段,为学生和设计师、工程师提供了一个大胆创新和试错的新平台,极大地降低了创新实践的技术门槛与成本门槛。鲁君尚说。
自2008年以来,全国3D大赛越来越受到各地方、高校和企业的重视,赛事规模不断扩大,参赛作品水平不断提升,已成为全国性品牌赛事。参赛学生人数超过百万。
不过,在鲁君尚看来,如果把3D大赛比作庆典高潮时的绚烂礼花,那么这些年来坚持不懈的培训与推广工作,就是平静但却深刻的大海,它的重要意义也远远超过短短几天的集中比赛。
相对现状而言,推动3D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是一项长久性的事业。鲁君尚说。
相关链接
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简称全国3D大赛。该赛事由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协指导,科技部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培训中心、中国图学学会、光华设计发展基金会、全国3D技术推广服务与教育培训联盟(3D动力)共同主办,以推3D技术普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主题,以学3D,用3D,我创造,我快乐为口号,旨在弘扬创新文化、推动创新人才培养、引领创新实践与就业创业、掀起全民创新热潮、推动3D新兴战略产业发展、践行创新型国家建设。
自2008年以来,全国3D大赛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5届,越来越受到各地方、高校和企业的重视,赛事规模不断扩大,参赛作品水平不断提升,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规格最高、水平最强、影响最广的全国品牌赛事,是在国家大力推动自主创新、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创造大国转变的新的时代背景下开展的一项新兴赛事,体现了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的要求,是科技竞赛与全民创新实践活动的一次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