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大咖谈创业:一路艰辛一路坑
我们的自信被互联网打掉了。微创新总裁营有很多是传统企业的大咖,制造业很多,这是一位制造业大咖的原话。
陈皞是一个异类,为什么这么说,他早期是做制造业,13年的创业老兵,这十几年不断转型,从技术创新,再到用户体验创新,生生杀出一条血路。
一个制造业大咖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遇到诸多大坑,这N个大坑也是很多传统企业深陷其中的,看看他是如何掉坑、出坑的。
制造业很难逃掉的三个坑
中国制造业创造了最多的就业机会,但是现在随着各种成本,比如人工、材料、环境、汇率等成本的大幅提高,制造业老板成了最苦逼的一群人,最大的痛点就是竞争激烈,利润微薄,原因是我觉得有三个比较大的坑。
第一个坑:没有品牌。如果没有品牌就只能做代工,我们以前就是做代工的,这样一来就很容易被别人欺负,顶多赚点儿辛苦钱。现在辛苦钱都难赚了,因为东南亚的成本比中国还低,我认识的许多老板都跑到东南亚去了。
第二个坑:全球渠道问题。就算有了品牌,如果只赚中国人的钱的话,竞争很激烈,同样很苦逼,相对来说欧美人的钱还是好赚,但是怎样走出去是个大难题,国外的渠道问题很难搞定。
第三个坑:国内的山寨问题。你的产品稍微好卖一点,甚至刚在市场上出现,就会有人山寨,价格比你低,这样直接导致行业的价格战,最后大家都没的玩,把这个行业彻底搞死。
为了生存:误打误撞杀入耳机行业
我一直搞的是制造业,具体就是做耳机的,最早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屌丝代工厂,跟大家聊聊我们是如何升级转型,一路是如何走过来的,一路上都有那些艰辛那些坑。
我们公司从创业开始,慢慢的培养自己的力量,再到二次创业,升级转型,一路走来还算是有效的避免了上述制造业的三个坑。
我们是从2001年开始创业的,最初我跟同学也是仿制了国外一个耳机新产品。一开始以为可以用在手机领域,后来才发现,由于技术问题,这个产品只能用在军警用的单工的对讲机上,就这样我们误打误撞的进入了一个耳机行业的细分市场,我们把它叫做军警用特种耳机市场。耳机行业其实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因为技术门槛并不是特别高,十几年前竞争就很激烈了。
误打误撞进入军警用市场后,我们发现这个市场有这样几个特点:1、技术含量比较高;2、产品质量要求特别高,军队和警察用嘛。3、多品种,小批量,有时候一个订单几十个,上百个就算大订单了。这些特点做起来是很苦逼的。
但这样有个好处,因为上述三个特点导致竞争不是特别激烈,所以我们拥有较高的定价权,一个耳机可以卖到很高的价钱,所以毛利润比较高。市场总体体量不大导致大企业也兴趣不大,这样也有效的避免了恶性竞争。
通过6年耕耘,做到07年的时候,我们成为了军警用耳机市场中国大陆地区的隐形冠军,一直到现在我们公司在军警用耳机市场每年的销售额还可以维持在5000万左右。
为了活的更好:二次创业
07年以后,我们的增长就变慢了,因为市场总体体量不大的缘故。于是开始考虑升级转型,想在更大的市场里谋求成功。当时大众市场竞争也是非常激烈的,我们就想做差异化竞争,刚好在军警行业有一种骨传导耳机,它的特点是不需要戴在耳朵上,只需要戴在耳朵外面就可以了。但当时军警用骨传导耳机有一些缺点,首先它尺寸很大,功耗也大,再一个音质也很差,只能作基本的语音通话用,频宽很窄。
但基于我们对技术的理解,觉得这块有潜力可挖。也许我们可以把它做到低功耗,小尺寸,把它的频宽做好。就投入人力和资金赌这方面的技术,看看能否将这个技术做到适合于民用。
我们从07年开始就一直搞,经过很多坎坷,08年先把军警用骨传导耳机搞出来,再去做小尺寸、低功耗,然后又去调频宽,让它适合播放音乐,后来又发现有漏音问题,又做技术攻坚,直到现在,我们的最新一代产品终于要上市了。
在升级转型期间,我们也算一直在狂赌,结果还就真赌成了。这里特别想强调一点,就是我们中国企业不必妄自菲薄,以为自己就没办法在技术和创新上干过外国大企业。其实,中国的理工科教育的基础还是非常好的,科技人员还是很聪明的,如果方向对了,能够坚持不懈,还是能够做出很牛逼的事情来的,我们一定要对自己有信心。
现在看来,虽然不容易,但是一旦能成功,好处就是我们有了核心技术,注册了全球专利,也有了自己的品牌,并成功进入国际市场。很快,我们的新一代骨传导耳机产品将要在苹果全球直营店首发,也欢迎大家到时候参与进来。
技术创业的4个大坑
跟大家聊聊转型升级期间的一些感悟。我们之所以有现在的成绩,正是因为我们从元问题、根技术上取得了突破。研发有两种,一种是根技术(基础技术)的研究;另一种就是用现有技术和器件来模块化组合成产品的设计开发。如果在中国仅仅做设计开发的话,是不容易形成产品护城河的,很容易被山寨。所以如果你觉得一些技术有前途,那就要从根技术上投入精力去研究,一旦获得成功,回报是非常高的。
当然了,风险也是比较大,需要有一股赌劲儿去赌一下。一路走来,我总结了以下四个坑:
第一个坑:当我们要确认产品方向的时候,到底要听技术人员的还是市场人员的?
案例:当年我们把骨传导耳机的技术搞定以后,需要确认做什么产品。因为骨传导耳机有个特点就是它的功耗是普通喇叭的100倍,这样带来了很多问题,比如需要电池,那样耳机尺寸就会很大,而且需要充电,那就会不方便。
这时候技术人员说,干脆我们做一个接电脑的带USB口的耳机,USB口可以取电脑的电用,这样就可以将充电功能和功放芯片都放在USB接口处,就不需要电池了。当时市场人员也没有提出异议,因为当时他们也不知道该做什么样的产品。
但产品做出来以后,我们就郁闷了,因为根本就不知道卖给谁。这款耳机因为只能接PC机用,所以更适用于办公场所直接插电脑上用,问题是在办公环境下,用户不需要自己买耳机,且一般公司老板也不希望员工戴着耳机工作,最后导致耳机不知道卖给谁。(这个产品没有充分考虑目标用户的使用场景)
(总结第一个坑:有了核心技术以后,没有考虑市场需求,结果产品不知道卖给谁)
其实现在想来,如果那时候有互联网思维的话,搞一个用户和粉丝圈,大家一定会告诉我们,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产品,那样我们就可以少走很多的弯路了。
第二个坑:靠市场需求定方向以后,技术人员却说遇到技术极限,解决不了。
遇到这个问题后,幸好我们创始人团队中有个技术大牛,他亲自带队攻关,最后终于成功了。从这一点上来讲,我的看法是,如果要去挑战技术极限,千万不要盲目只听工程师的,创始团队中最好要有技术大牛来作支持。
第三个坑:做产品的时候,需要项目管理,这其中有压力传递问题。
产品不能准时研发出来,技术人员也不怎么加班,他们总是找各种理由来拖延研发的进度,而且从各种角度来看,他们的理由也都有道理。这种问题相信很多创业者都遇到过。我们开始也是很老套的,多招些高素质人才,跟他们说如果产品研发出来卖的好,也会有各种奖励。这些都是传统手段,能一定程度上缓解问题,但还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上次在深圳听了金老师的小米公司课程后,我觉得可以向小米学习,比如让开发团队直接面对用户和粉丝,让他们站上台去。做得好,各种点赞,还有美女粉丝们给他们献花,做的不好,就会被骂死。人除了物资需求外都有精神追求,工程师们也一样,仅仅用钱去奖励是不够的,还需要让他们能够直观的感受到自己做的产品在影响大家,在让很多人的生活更美好,这样一来,研发人员的动力可就不一样了。
(总结:项目管理方面,一开始是由上级给开发人员压力,催进度,但技术人员可能会有自己的想法。而现在转向由用户提供需求,技术人员去解决。类似小米的反馈机制,这样可以更好的促进技术人员做项目开发。)
第四个坑:渠道之惑。
去年我们卖的是骨传导耳机第一代产品,用的也是传统渠道,进国美、苏宁以及APR(苹果经销商)等,发现效果很不好,因为我们是新产品,所以不光是有利益分配不合理,广告投入效果差等问题,更糟糕的是传统渠道卖的是服务和体验,而对于我们全新的产品,店里的售货员却往往介绍不清楚,稍微深一点儿的问题,就解释不了,这样效果当然不会太好。
另外,传统渠道可以压货,但并不一定会完全销售出去,而且我们也不能了解到底有多少货是卖出去了,有多少货是压在渠道那里。而一旦我们上第二代产品,压在渠道里的旧货就有可能造成损失。传统渠道这种信息不透明,真的挺要命的。
所以我下决心将在国内市场试水互联网营销,看看最终效果会如何。
泼点儿冷水:智能硬件创业的那些坑
最后,因为最近智能硬件很热,我有一点看法,给浇点儿冷水。硬件创新很难,建议轻易不要去碰。
原因有三:
1、全球竞争,硬件是国际化竞争,不像中国互联网由于某些原因是个被保护起来的局域网市场,外国巨头基本进不来。
2、创新成本高,硬件创新有很多工程化和量产难题,周期长,成本高,供应链很难搞定,不像互联网创新,几台电脑就可以干起来,可以低成本快速迭代。
3、专利陷阱多。相对而言,软件专利好绕过,而硬件专利就很硬,很容易掉进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