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守夜人:保城市平安祥和 让市民温暖安心
原标题:城市守夜人
零点过后,当大多数人进入梦乡,还有很多可爱可敬的人,在兢兢业业、坚守岗位,做着平凡却重要的工作,比如森林消防官兵,比如医院急诊科医护人员,比如市应急指挥中心的工作人员……
他们默默地为这座城市守夜,让城市的夜晚更加平安祥和,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更加温暖安心,睡得更加香甜。
正所谓,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有人负重前行……
“空中猎鹰”俯视百湖彻夜不眠
地点:森林消防局直升机支队
“马秋风,边关冷月。峥嵘岁月,浩荡乾坤。——查哨记”
森林消防局直升机支队王哲的这条朋友圈信息,发布于2018年9月29日凌晨2时24分,同时配了两张配图,一张是两盏昏暗的路灯,另一张是路灯下拓有“忠诚”二字的大石碑。
零点后的森林消防局直升机支队仍然有哨兵在站岗,365天,这里全年无休。
夜间执勤从20时开始到第二天早上6时,10个小时之间,5个班次轮流站岗。
一名消防员从入职到退伍离队最少要站5年岗,正常时段2-3天会轮到一班夜岗,特殊战备时段1-2天就会轮到一班夜岗,每人每夜站岗时间在1.5小时到2个小时之间。
也就是说,按照平均时段和站岗时间,一名普通的消防员,从入职到退伍离队,夜间执勤时间约为1597个小时。
直升机支队的除夕夜,与平时无异,甚至标准更高更严,队里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支队干部每到大年夜都会替普通消防员站岗。
在除夕夜零点钟声敲响之时,直升机支队政委陈刚正站着零时到2时的第三班岗……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森林消防局直升机支队所拥有的是全天候应急救援任务的能力,夜间飞行也是其中一项重要训练。
每次的夜间飞行训练,都有各类参训人员保障飞行正常的相关训练科目。比如,气象人员要时时关注天气变化,航空管制人员要关注民航来往动态,油料人员要随时准备为直升机补充燃油……
参加飞行的4个机组中,有10余名飞行员,他们有的是机长教员,有的是毕业不满两年的新飞行员。
“气温6摄氏度,21时前风力约4-5米/秒,能见度大于10公里……”夜间飞行参照物极少,如果遇上恶劣天气,能见度非常低,高压线、通信发射塔等都影响着飞行安全。
在漆黑无光的夜间飞行,人眼根本发现不了这些障碍物,必须在地图上对障碍物进行详细标注确认,不厌其烦地一遍遍计算飞行时间、熟悉飞行线路。
塔台内,指挥组人员密切关注着每一架直升机的飞行状态。“301,注意下滑线高度!”“301明白!”“308,保持高度600米,过台报”……无线电里不时传出指挥员与飞行员的对话声。
夜航飞行训练从开始到结束在4个小时左右,空中航行时间约为1个小时,飞行高度在1000米以下。
和平年代里的“站岗”和“巡逻”,或许意义就在这里,当“空中猎鹰”俯视这座城市,这是他们日夜守护的大庆,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勇猛精进……
有一种忙碌叫儿科夜班急诊
地点:市中医院儿科急诊
根据2015年大庆市历年人口出生、死亡和自然增长率统计数据显示,在大庆这座城市里,平均每天有45人出生,31人死亡。虽有例外,这些生命大多开始或结束于全市的98家医院。
在迎接生命也送走生命的医院,有太多的生离死别和悲喜无常。急诊室的夜晚,每一位患者和家属的心情在这里就像监控仪上的曲线,纤细,而又瞬息万变。
这是医生史霖值夜班的第六年,四岁的女儿已经习惯了这种一个月有五分之一的夜晚见不到妈妈的日子。
突然的高烧、急剧的呕吐,市中医院儿科急诊多数面对的是惊慌失措的父母和说不清自己病情的孩子。
护士董春鹪的面前摆放着“夜班护士工作流程”,一共十一项。
新生命的成长过程总是伴随着愉悦、痛楚与混乱。儿科病房经常坐着孩子突发高烧来不及换下睡衣的父母。
不会因为零点的到来而放缓脚步,相反,深夜将面对的是,更加匆忙的脚步和不安的情绪。
护士毕红微粉色的护士制服口袋上,挂着一个小猪佩奇的挂饰玩具,拉着下面的把手,能把小猪佩奇拽得很远,护士孙秋华也有一个,这是“5·12”的礼物。
零时15分,九病房四号床,新来了一个18个月的小胖孩儿,21公斤,高烧39.8摄氏度,爸爸的脚上穿着拖鞋,妈妈头发散乱,两位老人焦急地跟在后面。
一个孩子生病,全家老小都跟着来医院的,不在少数。
这样特殊的胖孩子,是护士们最怕遇见的,输液时很难找到血管。护士建议扎头皮针,但是家长拒绝。只能勒紧绷带,但依然找不到血管,一针下去,高亢的哭声响彻整个病区。三个护士和两个家长按着已经烧迷糊仍乱踢乱踹的孩子,18个月大的孩子,护士得用两只手按住小胖腿,稍一松手,孩子的薄指甲瞬间给护士挠出一道血痕。
见双腿双手都被按住,孩子用嘴巴“呸、呸”吐向护士,家长的眼睛紧盯着扎下去的针……厚厚的肉完全挡住了血管,第一针,鼓了。
孩子哭,妈妈也哭:“就不能扎准点吗?不是自己孩子不知道心疼!”不能还嘴,不能说是因为孩子太胖了,不能说是因为孩子乱踢乱动导致的鼓针。
毕红微准备扎第二针,这次家长同意扎头皮。一针,成功了。
每个家长都心急如焚,情绪失控,纷争在所难免。毕红微谈起刚才孩子用口水吐自己的事,似乎已经习以为常,“总被小孩子吐,有的家长为了安抚孩子,会说,这是坏阿姨,让怪物把她带走,咱们再也不理她……”
面对情绪化的家长,需要始终保持冷静,这是职责所系。
不论夜多深
电话响起这里必然有所应答
地点:市应急指挥中心
大多数大庆人,每天的生活朝九晚五。零点以后,是漫长的黑夜,也是无尽的空白。
已是深夜,街面上悄然无声,除了路灯和红绿灯以外,彻夜亮起的还有24小时不间断闪烁的警灯。
“您好,这里是110报警台,请问您有什么需要帮助?”在民警赵琦和她的伙伴们值夜班的时候,会每夜平均重复这句话147次,其中,包括30多次的无效报警电话的接听处理……
深夜出租车被醉酒的人无理骚扰,的哥气急败坏地讲述着自己的遭遇;半夜接到微信被盗刷的短信记录,发现是前女友报复自己,喋喋不休地抱怨其不可理喻;邻居家的狗半夜狂叫,吵得人睡不着觉,一怒之下拨打报警电话……
深夜里,城市人在很多个崩溃的瞬间,都会想到拨打110求助。九年间,不论夜多深,电话响起三声,这里必然有所应答。
对于市公安局指挥中心值班民警闫石来说,夜班已经成为了人生的组成部分,从警数年,924个夜班。
在闫石的夜班中,从零点后到第二天早上6时,平均每三分钟就会有一个电话打入,电话的那头或是气极败坏,或是惊恐异常,或是啜泣,或是号嚎……
1982年出生的闫石,摸着自己刚刚剪的头发,“以前头发很厚,还需要打薄;现在脱发严重,干脆剃成毛寸了。”
每个夜里,分布在不同区域的、像他们一样的守夜人,用自己不同的方式,守护着夜的安宁。
这份守护,让这座城市的夜更加温暖和幸福……
大庆日报记者 徐瑶/文 实习生 李后冬/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