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平顶山:昔日“煤山”变成今日“花果山”

未知 2019-05-02 09:19

河南平顶山因煤而兴,因山得名。平顶山因自然资源丰富为地区创造了过千亿的产值,但也由于对自然资源的开采,承受过巨大的环境创伤。然而,昔日伤痕累累的平顶山,如今已经“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这令人惊喜的变化是怎么实现的呢?

实施“区内修复、区外补偿”的双轨制

近年来,平顶山郏县督促指导全县矿山企业编制完成《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一矿一策综合整治方案》等,为矿山绿化提供了明确目标和科学依据;始终坚持“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大力探索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责、群众参与、专业指导”的恢复治理新模式;实施“区内修复、区外补偿”双轨制。政府部门对矿山企业实行“三书约束”,即:签订《依法依规开采承诺书》、《依法依规开采告知书》、《问题整改通知书》。通过创新工作机制,解决了“钱从哪里来、树往哪里栽”的根本问题。

“经过近两个月的努力,中蛇山梯田工程全部完成,并及时挖坑植树。虽然有时觉得确实有点苦、有些累,但一想到绿化荒山是给老百姓办好事,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心里就充满了自豪感。”郏县茨芭镇铁炉村监委会副主任冯朝说,作为一名党员,能在村里的山上参与国土绿化这项伟大工程,心里很充实、很有干劲。

宝丰县张八桥镇,曾经的露天矿山如今已被大面积绿植覆盖。

通过广大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区内修复露天矿区披新绿、区外补偿昔日荒山绿满园”的面貌已初步形成,东蛇山、中蛇山、西蛇山、莲花山、蛤蟆山、石厥山、二龙山、紫云山、仙女寨、梁家沟、鲁医河两岸已累计植树200多万棵。全县累计投入1.2亿元,完成恢复治理及生态补偿2.04万亩。

按照“因地制宜、一矿一策”的原则进行整治

根据《宝丰县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专项规划(2016—2020年)》,平顶山宝丰县实施工矿废弃地复垦项目5个,总投资2.11亿元,总规模7000多亩,实施后新增耕地5800余亩。目前已复垦3300余亩,较好地形成了“平台融资—土地整治—收益共享”的整治模式。

宝丰县露天矿山企业通过申请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基金、自筹资金等方式,按照因地制宜、一矿一策的原则进行整治。截至目前,已治理面积1821亩,植树11万棵,硬化道路1020米,投入资金3729万元,实现了矿区生态环境明显好转,真正达到绿色建设。对于无主矿山,实行政府兜底。宝丰县创新工作方法,以国有公司为平台,吸纳社会资本投资生态修复和绿化,探索出了“宝丰模式”,成为全省矿山生态治理的三大模式之一。

为了方便浇灌植被,郏县在西蛇山挖建了蓄水池。

宝丰县按照“谁开采,谁治理;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吸纳社会资金1.73亿元,投资100多万元种植樱桃600亩、石榴200亩、柿子100亩、核桃100亩,使项目区绿化率达到优质生态环境地区标准,并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政府部门开展荒山造梯田、老村庄复垦工作,新增土地3400亩以上。宝丰依托地形地貌建设九龙湖,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还解决了周边地区雨季内涝情况。宝丰县的这一系列举措,使过去脏乱差的工矿废弃地变成了风景秀美、生态宜居的“花果山”。

“近年来,平顶山的国土绿化系统走在河南省的前列。我们坚持矿山复绿,河道治理和道路绿化,始终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坚持工程治理与生物治理的统一,能使用生物手段治理的就不用工程手段治理,在治理过程中减少污染。”平顶山市副市长张弓表示,经济要发展,环境要保护,这两者可以达到高度统一。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丁艳)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