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三台县乐加乡
乐加乡位于三台县南部,距县城24公里。 清乾隆时于今集市附近磨家湾建场,名磨家场,后以谐音改为乐嘉,寓意快乐有加。清朝初年,三台县分东西南北四路分别设乡,乐加乡,当时叫危月乡,是三台县28个乡之一。民国24年(1935年)川政统一,设乐嘉联保驻乐嘉场。民国29年,乐嘉联保改为乐嘉乡。乐加乡辖白果、来福、天府、大众、柏林、金鸡、金鸭、广林、大堰、大同、百子11个行政村,总人口1.4万余人。
让乐加声名远扬的是四川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川西北火龙之乡的头衔,2014年四川省文化厅公布了206个四川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乐加乡是三台县上榜的5个镇乡之一。乐加能够戴上四川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桂冠乐加火龙和盔头制作功不可没。
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乐加火龙是乐加乡民间自发组织的一种喜迎新春、祈求平安的特殊制作表演艺术。据传,乐加"火龙"起源于清朝末年。当时的人们为免灾避祸,祈祷平安吉祥,以姚明山为代表发起组建火龙队,每年正月初九龙灯出门,直到正月十五元宵后才结束。
每年正月十五晚,乐加元宵烧火龙,都会吸引周边十里八乡及县内外游客前来参与,场面壮观。火龙表演时,预先脱掉龙皮的竹龙来到乡政府院子,数万观众车水马龙在整个街道等候烧火龙。烧火龙开始,由领龙者高喊"金龙出世,国泰民安,欢度春节,大闹元宵",然后,龙游天下上街巡游。龙灯队出游,街道两边的住户看龙队燃放烟花,热闹异常。耍龙最有价值的是摆阵,包括龙掉头、滚龙抢柱、龙穿花、龙翻身等,轮番摆阵嬉耍,引来众多观众对其放射烟花,把烧火龙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表演时,表演者和观赏者互动,观赏者用点燃的烟花朝着表演者喷烧的这种表演活动称为烧"火龙"。2013、2015年乐加火龙闹元宵活动,得到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直播报道,2017年11月央视英语国际频道对火龙表演进行了直播。
什么是盔头制作?大多数人应该都无法给出一个准确的定义,盔头是梨园行的行话,指"中国传统戏剧中人物所戴各种冠帽的统称"。传统的盔头及附件有近300种,制作历史有近1300年。乐加乡盔头制作技艺是绵阳市非物质文化,刘长贵是乐加盔头制作技艺传承人,上世纪50年代末向父亲刘宗宪学习制作川剧盔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重点给本县50多个民间剧团供货,而县、市外的蓬溪、遂宁、广元、南充、射洪、南部、西充、剑阁、青川、成都周边区县,则请至当地制作。近50年的学习和技艺,已制成品近万件。刘长贵制作的盔头主要有皇冠、凤冠、紫金冠、五佛冠、男帅盔、女帅盔、胡蝶盔、将盔、霸王盔、阎王盔等,附件包括武将大小额子、女大小额子、女妆头等文武盔头。
盔头制作工艺主要程序:打纸板、晾干下料、夹纱、漏花、合拢、裹铁丝、刷底料、走基粉、着色、装饰等几个步骤。打纸板:根据制作盔头的需要,先打好硬纸板备用。晾干下料:将打好的纸板晾干后,按所制盔头下料。夹纱:就是将下好的纸板敷上纱,防纸板棉线折裂。漏花:根据需要将敷纱后的纸板漏花或者刻花。合拢:即用牛皮纸将漏花的硬纸板粘合在一起。裹铁丝:将制作需要铁丝用牛皮纸裹好后粘牢。刷底料:用牛胶水和立地粉调和而成,将合拢的纸板坯子刷上底料。走基粉:将刷好底料的坯子涂上机粉后上胶粘合。着色:根据各式盔头的不同,将上好基粉晾干后的角子上颜料。妆饰:将上好颜料的盔头模型晾干后上金粉银粉,上炮花、白蜡等装饰。
乐加场镇较小,面积约1平方公里,但场镇历史却悠久,已有近300年。在老街上有20余处明清时代老房子,还有一个寨门,造型精美别致。据当地老人讲,民国时期乐加老街非常繁华热闹,有戏园、有茶楼,还有很多百货商品售卖,是三台南路最早赶场的地方,中新、断石、新生、茂隆等地的人们都喜欢来赶场。现今,乐加场镇规模不断扩大,老街仍然非常热闹,吸引着很多的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前来观光游玩。
在来福村三组半山间有一个小水坛,泉水四溢,清澈如镜,坛中水被人饮之,倍感精神抖擞,心爽目明。给生病的禽畜饮之,禽畜病情消失。此水被人们奉为观音圣水,在民间广为流传。此后,民间以左正清为代表的信徒,组织民众在水潭上修建瓦房,塑了神像,取名水观音。文革时期,寺庙被毁。1981年恢复重建,2000年扩建,2005年水观音正式改名为仙泉寺。经过几年的改扩建,仙泉寺面积1500平方米,建有正殿、观音殿、三宝殿、大佛殿、大舞台等,集民间佛教信仰、文化休闲、自然景观于一体。每年清明期间,乐加乡中小学生、幼儿都会到仙泉寺踏青春游。2011年,仙泉寺的传说,被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柏林村八组有一个叫皇寿寺的古刹,寺内有一块民国20年碑文上有相关记载。皇寿寺曾经过三次重修扩建,现有大雄宝殿、玉皇殿、财神殿、灶王殿、观音殿、王母殿,建筑面积20亩,是乐加境内规模最大、气势最雄伟华丽的一座寺庙。皇寿寺每年会组织几次香会,最热闹的是腊月二十三的圆满会,外地务工返乡人员及远近香客都来烧香,成为一大盛会。
广林观位于广林村一组,据当地老人讲,文革前是广林观最为辉煌的时候,规模宏大,气势恢宏。建筑物从山下一直延伸到山顶,有十余个道士,香客络绎不绝。文革时期,广林观惨遭破坏,房屋和神像全部被毁,道士被赶走,只有广林观的一个小偏殿得以保留至今。广林观前的一棵大榕树巍然屹立,长势茂盛翠绿,树高15米,树腰围11.3米,得由7人合围,树冠约300平方米。据当地老人讲,这株大榕树至少有三四百年了。现今,只有这株大榕树还在述说着广林观的兴衰历史和人间沧桑。
百子村因百子寺得名,百子,寓意多子多福,百子寺里供奉着百子娘娘,会保佑人们儿孙满堂、子嗣延绵。农历3月18是百子娘娘的生日,也是百子寺庙会的日子。每年的这一天百子寺非常热闹,信徒都来赶会,上香朝拜百子娘娘。门前两株大古榕树枝繁叶茂,历经岁月和人间沧桑,默默守卫着百子寺。百子寺里还保存着四块古石碑,其中一块碑《削墨引绝》落款时间是乾隆五十五年。据当地老人讲,百子寺在解放初期造型精美、规模宏大、香客众多、远近闻名。在文革时,百子寺遭受重创。文革后,经过几次重建,现有百子殿、灵宫殿、东药殿、老君殿等,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左右。
编辑:冉进财
图文:蒋红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