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战略演变与未来布局
改革开放前,中国长期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开始进行战略重大调整,中国的工业化战略发生两次重大转变:一方面是轻重工业发展的战略演变,另一方面是传统工业化到新型工业化的转变。2015年5月18日,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成为中国新型工业化战略升级版工业4.0。
一、36年轻重工业发展战略演变
从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到侧重重化工业、加工化和技术集约化战略的转变经历了三个阶段。
(1)工业发展轻型化阶段。1978-1984年期间,由于市场因其约束不断被突破而持续扩大,以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为补充的推动工业化进程的主体在持续增多,中国放弃了单纯发展重化工业的思路,转而采取改善人民生活第一、工业全面发展、对外开放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工业化战略,尤其注重市场需求导向,优先发展轻工业。首先大力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接着又大力发展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从而逐步纠正了扭曲的产业结构。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的制造业重新崛起,逐渐有很多家庭开始购买国产的电子产品和轻工产品。中国基本上告别了轻工产品的短缺时代,人们在食品、服装、家用电器等方面几乎可以得到全面满足。中国人的穿着,也开始五颜六色,有了更多的选择,食品和各类消费产品的品种逐渐丰富。
(2)工业结构由轻型化向重型化转变的阶段。1984-1992年,工业生产经历了三个阶段,1985-1989年,工业走向过热;1989-1992年,工业在治理整顿中发展,工业结构逐步由轻型化向重型化转变。1990年前,轻工业产值比重呈上升趋势,重工业产值比重呈下降趋势,1990年以后,重工业产值比重转为上升趋势,而轻工业比重下降。中国的工业化再次出现重工业为主导的格局。
80年代后期,中国逐渐开始有了自己的消费品名牌。中国人民也在改革开放中初步尝到了中国制造带来的实惠,开始接触到各种国产新产品,三大件不断变迁,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逐渐成为所有家庭的必备电器。也有观点认为,1993年为了解决能源、交通、原材料等领域的制约瓶颈,中国的重化工业开始大发展。
(3)重化工化和高度加工化阶段。从邓小平南巡开始到中国加入WTO为止,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又进入了一个更高的阶段。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正式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这个时段,经济特区的建设、海南的发展、股市的建立、商品房的出现,使得中国基本完成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而中国市场也逐渐由供不应求转向供大于求。
1992年以来,中国开始出现重化工化趋势以来,重工业在工业增加值中逐年上升,开始居于主导地位。到1999年,重工业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究其原因,可以发现,这段时期随着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居民耐用消费品的需求逐步增加,拉动了以家用电器为核心的机电工业迅速发展,此外,国家加大了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的投资力度,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中国制造业在市场竞争大潮中脱胎换骨、逐渐提升核心竞争力。中国制造在改革中焕发出巨大的活力,在开放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总量和结构都跃上了新台阶,中国初步确立了制造大国的地位。
与改革开放前有本质不同的是,以前是不计客观条件的盲目赶超和跨越,而这次结构变动的趋势是工业结构的自然演变,重工业的发展是由于消费结构升级(人们开始追求汽车、住房等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交通和基础设施投资加大而带动的,重工业化和高加工度化成为中国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从传统工业化战略到新型工业化战略转变
2002年,中共十六大在总结中国工业发展和工业化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国情正式提出了中国应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与传统工业化道路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是新型工业化主要依靠信息化提升工业质量;二是新型工业化注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三是新型工业化的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全球化。现实中,新型工业化道路是通过两个具体的途径来进行的:一个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另一个是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根据传统工业化与新型工业化的差异,可以做出这样一个判断:2002年以前中国实施的是传统工业化战略,而2002年以后中国进入到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时期。这个转变不同于前面的第一个转变,第一个转变几乎是在完全的市场因素作用下实现的,但这个转变则是由政府提出而由市场来实施的。
由于是由市场来实施的,所以2002年新型工业化战略提出以后,中国的重工业化趋势不仅没有得到扭转,而且还在逐步加强。随着中国正式成为WTO成员,中国制造业迅速融入全球。这一时期,整个中国制造业进入新一轮迅速发展期。尤其是中国的船舶、机床、汽车、工程机械、电子与通讯等产业发展迅速,进而又带动了对重型机械、模具以及对钢铁等原材料需求的海量增长,从而带动了整个制造业产业链的发展。大型国有企业的效益显着提升,烟草、钢铁等行业开始迅速整合。很多民营企业通过兼并、收购发展成为全国性产业集团,在产业规模方面做到了全国甚至全球领先的水平。例如,顺德的家电产业、温州的电气产业、晋江的制鞋业、昆山的电子产业等。在这一时期,中国的优秀制造企业已经开始走向全球,例如:联想、海尔、华为等。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带动了对电子商务的巨大需求。而ERP、PLM、CRM等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也开始成为支撑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中国制造业已经融入世界,中国制造已经闻名全球。2001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总量达到5900亿美元,至此中国已经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三大制造业国家。
三、中国制造2025:升级版工业4.0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中国在跨入21世纪之初的客观而理性的选择。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大会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工业化。国务院于2015年5月18日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是中国版的工业4.0规划,是国内外新形势下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起点。
1.中国智造:核心在于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
适应当前国内外发展形势,布局中国制造2025,不仅能够走出一条化解产能过剩的有效路径,还能够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赢得先机,从而为迈向高收入国家奠定坚实基础。布局中国制造2025,关键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形成制造业信息化、服务化的新格局:
(1)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改造传统产业。用互联网的思维改造传统产业,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走出一条化解产能过剩的新路子。未来5~10年,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与传统制造业之间相互渗透将成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实现形式。因此,需要做大做强工业互联网;加强信息资源整合,打破传统工业企业信息碎片化、信息孤岛的局面;形成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与制造业结合的新优势。
(2)以新能源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为重点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谁先掌握了智能电网,谁就能够占领工业4.0的制高点。未来5~10年,在国家层面突出智能电网的带动作用,实现三个统筹,即统筹智能电网与风光发电等新能源发展,统筹智能电网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统筹智能电网与互联网、物联网建设,为各类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
(3)以国内市场需求为导向布局智能制造业。发展智能制造业是我国把握工业4.0历史机遇的主要领域。我国是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装备制造业最大的需求市场在我国;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健康产业市场,为制造业服务化提供了最大的市场;我国制造业对外投资的巨大潜力远未释放出来,当前制造业对外投资仅占总额的9.6%。未来5~10年,立足于国内市场需求布局智能制造业,我国就有可能形成制造业上的某些优势。比如,以jrs英超直播吧_jrs直播_极速体育nba直播吧产业为重点布局智能装备制造业。推动智能可穿戴设备产业布局健康产业。布局3D打印机为重点的智能制造业发展。支持先进制造业走出去,把创造全球知名品牌作为制造业走出去的重要目标。
2.地方开始涌动的中国制造
未来5~10年,新一轮科技革命与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形成了一个历史性交汇点。随着《中国制造2025》正式印发,中国各省开始加紧制定地方版的规划。智造仍将是各地重点,互联网背景下的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是主线。当前,安徽、天津已出台政策文件,浙江则正在推进相关工作。
(本文根据国务院《中国制造2025》文件、迟福林《转型抉择》、杨德才《中国经济史新论(1949-2009)(上册)》、姜爱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发展的进程和特征》、石勇《中国制造60年崛起历程的回顾与反思》等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