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体育 > 足球 > 正文

中国制造业两化融合缘何受阻?

未知 2019-06-17 14:08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充分交互,使制造业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水平显着提高,智能制造日益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方向,正在加速构建新型工业生产体系。然而,不容乐观的是,我国两化(工业化、信息化)融合总体评估结果显示:2010年和2011年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指数均值仅为52.73和59.07。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正在兴起一场新的工业革命,美国的GE公司提出了工业互联网的概念,德国则将其命名为工业4.0时代。在这一形势之下,我国的制造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来自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1~6月,全国机械工业共汇总77787家企业,其中亏损企业达到12439家,亏损面为15.99%,亏损额累积为544.49亿元。同期,163家机械行业上市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635亿元,净利润204亿元,同比分别下降7.7%和34.2%。

  制造业的两化融合也受到了越来越高的重视。苗圩指出,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既是积极应对新一轮工业革命、打造工业竞争新优势的战略选择,也是当前破解工业转型升级难题、促进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

  我国两化融合总体评估结果显示,2010年和2011年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指数均值仅为52.73和59.07,机床、船舶、汽车和钢铁等35个重点行业处于起步建设、单项覆盖、集成提升、创新突破阶段的企业比例分别为31%、37%、22%、10%。其中,仅处于起步建设和单项覆盖这一两化融合初级阶段的企业比例高达68%。

  将这些评估结果与制造业30多年来的企业创新和企业信息化推进历史作关联分析,其问题的严重性是显而易见的。制造业两化未能全面深度融合,制造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乃至中国工业化进程也将失去很大的内生动力,因此不能不引起政府和企业的高度重视。

  原因主要不是技术、资金和软件问题,而是多数企业不按科学规律推进两化融合,明显缺乏应有的总体规划和明确量化的应用指标。特别是这些企业在推进两化融合过程中,未能全面、深入地对企业传统、落后的业务模式、业务流程和管理体系进行优化重组,为两化融合创造必要的条件。

  制造业企业推进两化融合如同企业加工零件和产品总装一样,也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先进的工艺规程,才能确保企业创新发展、两化融合深度和两化融合的投入产出比处于较高水平。

  然而,一方面,企业缺乏专业人才和专业培训,对两化融合的工艺规程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企业对主管信息化的领导、CIO及经理人的两化融合工作绩效考核不尽明确量化,既影响了这些人的主观能动性及能力与水平的提升,也直接影响了两化融合工艺规程的应用和两化融合水平的提升。

  因此,制造业企业应该积极开展两化融合绩效评估,立足于产业链体系及企业业务体系的全面创新发展,并加快移动互联网、云制造和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促使未来制造业朝着全球化、数字化、柔性化、精益化和智能化方向迈进。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