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体育 > 篮球 > 正文

美国学者谈过早去工业化的危险_9

未知 2019-07-04 10:29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教授DaniRodrik最近撰文《过早去工业化的危险》。现将其主要内容摘编如下:

  大多数发达经济体取得如今的经济成就靠的是工业化,如纺织、钢铁、汽车等制造业。农业社会转型为城市工业化社会,农民成为工厂工人,这一过程除了生产率的提升还伴随社会和政治组织翻天覆地的革新。劳工运动导致了现代大众政治的产生,带来政治民主。

  随着时间的推移,制造业的发展逐渐让位于服务业的兴起。英国制造业就业比重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达到最高的45%左右,然后下降到略高于30%,1970年代初后开始急剧下降至目前制造业占全部劳动力数量略低于10%。美国制造业在十九世纪初占全部所雇劳动力的不到3%,到1950年代升至25-27%后开始去工业化,制造业近年来吸纳的劳动力不到10%。瑞典的制造业就业在60年代中期达到高峰33%,之后下降到15%以下。德国制造业就业人数1970年左右达到高峰的接近40%,之后稳步下降至今。

  少数几个东亚国家也效仿了这一模式。韩国工业得益于出口化发展迅猛,制造业就业人数从1950年的低于5%上升到1989年的高点28%,但之后已经下降了10个百分点。韩国在三十年时间里走完了早期工业化国家要一个世纪或更长的时间完成的过程。

  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不仅过程缓慢,而且去工业化进程的开始也大大提前。巴西和印度在过去的十年左右表现相对好。从1950年到1980年三十年间,巴西的制造业就业占比仅从12%上升到15%。自1980年代后期,巴西已经开始去工业化。印度制造业就业人数于2002年达到高峰,即13%,之后就开始下降。

  发展中国家过早开始去工业化,一个比较明显的原因可能是全球化和经济开放程度的提升,巴西和印度等国家无法与东亚制造业强国竞争。但是,令人奇怪的是,东亚各国也同时出现了去工业化的现象。如中国。中国制造业就业的份额不仅水平较低,而且还一直在下降。统计数据显示制造业的就业人数在90年代中期达到高峰约15%,之后一直低于这一水平。目前中国大部分劳动力仍然在农村。但大多数农民工现在找的工作主要在服务业,而不是在工厂里。很显然,新近崛起的制造业出口国如越南和柬埔寨,都不大可能达到早期的工业化国家如英国和德国当年的工业化水平。

  这样发展中国家在收入水平相对低的时候就在向服务型经济转化。当年美国,英国,德国和瑞典开始去工业化的时候,人均收入已经达到一万美元左右(按1990年价格)。但发展中国家在人均收入远低于这一水平时制造业就开始萎缩,巴西的去工业化开始于5000美元,中国为3000美元,而印度仅2000美元。

  目前,学术界对于过早去工业化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后果还没有进行充分的分析,但后果是明显的。

  经济方面,过早的去工业化阻碍增长和延迟与发达经济体的接轨。制造业可称之为自动扶梯产业,其劳动生产率有一种向前沿收敛的倾向,即便所在经济体的政策、制度和地理条件均可能构成对其他经济部门发展的阻碍。除了少数小国经济体与自然资源禀赋特别优裕的国家外,一国经济快速增长历史必然与工业化相关联,工业化空间缩小几乎肯定意味着未来增长难以持续。

  政治方面,后果相对难以预测,持久民主的不少基石,如有组织的劳工运动、有纪律的政党以及左右派之间有组织的政治竞争,实际上是持续工业化的副产品。妥协和折衷的习惯是从工厂里劳动和资本之间的斗争历史中成长而来的主要是从生产车间的斗争中打出来的。由于过早的去工业化,今天发展中国家未来民主以及国家治理的前进道路将与以往不同,路径很可能更加崎岖不平。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