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体育 > 篮球 > 正文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三峡移民兰桂芳的致富路

未知 2019-05-15 09:27

“心连心广场”烤鱼城大排档门庭若市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李悦、张晓宁)华灯初上,重庆市万州区心连心广场的烤鱼城便逐渐热闹了起来。一个忙碌的身影穿梭在推杯换盏的食客中,她就是“小舅母子”烤鱼店老板兰桂芳。兰桂芳是2002年搬迁至周家坝的三峡移民,也是自2003年万州区政府打造“心连心广场”烤鱼城以来的第一批商家。十几年过去了,谈起艰辛创业的历程,兰桂芳感慨自己是因移民而致富的幸运儿。

搬迁至周家坝之前,兰桂芳每月的家庭收入仅几百元,生活捉襟见肘。2003年,政府为解决三峡移民的就业问题、打造“万州烤鱼”品牌,在周家坝搭建了“心连心广场”烤鱼城。兰桂芳得知消息后,毅然决然地加入了创业大军。她告诉记者,“当时,做烤鱼租门面要9000块钱(一年)。9000块钱对于我们家来说是巨大一笔钱。当时我们办公室的(同事)还是很支持我,两三个朋友一个人出点,就这样凑齐了9000块钱,交了房租。最先开始开烤鱼店的时候,是我自己一个人,真的是感觉到多么迷茫啊!任何东西都是全凭自己一路摸索出来的。白天上班,晚上卖烤鱼。记得有一次我搞到第二天早上5点多钟才收摊。第一年一看还是不错,我就有信心了。”

经过十多年的打拼,兰桂芳在周家坝“心连心广场”的烤鱼店由最初的一家发展到了现在的四家。回想创业历程,兰桂芳最感谢的是政府的帮助和扶持。她告诉记者,万州政府不仅为广大创业者提供了场地,还帮助商家设计和安装门头,并且结合实际情况,规范烤鱼城管理。她说,“这个政策还是好,首先没有移民搬迁政策我们肯定没有这个心连心广场的烤鱼城,让我们解决了温饱问题,并且让我们致富,让我们奔向了小康,真的感觉很温暖。不然的话,我们的烤鱼店做不到今天。”

作为三峡移民,兰桂芳深知移民大众重新安家就业的不易。随着生意一天天做大,兰桂芳不仅招聘了大量移民作为烤鱼店的服务员、厨师,还将正宗的烤鱼方法教授给他们,帮助他们在异地他乡更快地赚钱安家。

陈小阳2006年从万州云阳镇移民搬迁到高阳镇,2007年开始在兰桂芳家的烤鱼店工作。他从小工做起,如今已经熟练掌握了烤鱼技术,当上了主厨。陈小阳说,“当时来的话,基本上是什么都不懂,一点点地学。(在这里工作)感觉就像一家人,老板娘长期都很支持我们。以前家里条件很差,现在我们自己工作了,自己在高阳镇那边买了房子,现在有了两个小孩,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

如今,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了,穷苦出身的兰桂芳不忘回报社会,每年都会去周边贫困村做慈善活动。她说,最高兴的事情就是看到村里的孩子们穿上新衣服,用上新文具。兰桂芳说,“我喜欢帮助别人,因为我觉得社会帮助了我,我就要回馈社会。我最喜欢做的就是慈善活动,空巢老人啊、留守儿童啊,我每年都要去看望,十多年一如既往,从来没有间断过。村里头有多少学生我们就买多少套衣服,娃儿的衣服、羽绒服、帽子、围巾、手套、书包、文具盒,每年(要买)一万多块钱。”

冉杰是兰桂芳的独子。16岁那年,他加入了重庆市沙坪坝区消防支队童家桥消防中队,成为了一名消防员。退役归乡后,冉杰决定接过父母肩上的担子,继续他们的烤鱼事业和梦想。他说,“看着我爸妈这十几年来的成绩、这些心血,确实让我很感动。作为我们年轻一代餐饮业的传承人来说,我就想把我们的万州烤鱼做得更好,让更远的人乃至全世界的人都能吃上我们正宗的万州烤鱼,这是我们的目标。”

烤鱼不仅打开了万州移民的谋生路,也成为了万州的一张名片。2018年,万州区正式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中国烤鱼之乡”称号。如今,万州“心连心广场”烤鱼城夜夜人声鼎沸。“我们欢迎外地的朋友们来万州,到万州来一定要吃万州烤鱼!”

兰桂芳接受记者采访

陈小阳在后厨忙碌

冉杰接受记者采访

兰桂芳、冉杰母子二人为贫困儿童捐赠衣物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