薰的日本建筑手记:贝聿铭大师留在日本的现代桃花源-美秀美术馆
美秀美术馆(MihoMuseum、ミホ?ミュージアム)位于日本滋贺县琵琶湖之南,湖南阿尔卑斯山麓之中,是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的又一力作,于1997年11月完工开放。美秀美术馆是由宗教法人“神慈秀明会”修建的私人美术馆,用于展示创办人小山美秀子(こやまみほこ:1910-2003)女士收藏的约2000多件日本古代艺术品以及西洋古代艺术精品。
美秀美术馆创办人小山美秀子与贝聿铭的相识始于规划建设神慈秀明会的神苑钟楼,经友人介绍,小山美秀子与理事长小山弘子于1987年9月21日拜访了位于纽约的贝聿铭事务所,当时双方只是简单地交流,同年11月9日贝聿铭来到滋贺县的神慈秀明会神苑,俩人相谈甚深,感触良多,特别是谈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拍即合,促发了贝聿铭的设计意愿,双方开始对设计细节进行了探讨。
贝聿铭大师,by美秀美术馆官网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贝聿铭从设计初始就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作为概念发想,让整个美术馆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让这座美术馆成为心目中“桃源乡”的具体呈现,一座山,一个谷,一个躲在云雾中的建筑,那就是仙境。。。。。。
因此,贝聿铭设计的美秀美术馆是将接待中心与美术馆分隔开来,让通往美术馆的过程变得优雅而特殊,需穿过垂樱步道、隧道和吊桥,虽然只有10分钟左右的距离,却将人带入了另一个世界,包含了大师的无尽巧思。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接待中心有售票处、餐厅、小卖部等,从这里可以乘坐摆渡车、也可以步行去往美术馆。
图片by网络
图片by网络
垂樱步道的入口。
步道两旁的樱花盛开时的情景,由于美术馆在山中,天气较冷,一般4月中旬樱花满开。
其实还有更好看的樱花,暂时没有找到。该图片by网络
走过弯弯曲曲的垂樱步道,几分钟后,隧道出现在前方。
隧道虽然由混凝土建造,但在隧道内侧专门贴上银色壁材,神秘而具未来感,被众多的建筑评论家称为“超越时空的隧道”。
隧道墙面的所采用的材质均为冲孔金属板,具有很强的吸音效果,走在隧道内只能听见轻微的脚步声,但不会发出咚咚的声音,同时还隔离了山中的鸟叫声,是希望制造一种与现实隔绝的宁静空间。
500公尺长的隧道蜿蜒幽雅,故意设计为弯曲状,让人无法一眼望到尽头,也是大师想给人带来如同亲身体验《桃花源记》一般的惊喜吧。
隧道内所贴的上百张银板,根据隧道的弯曲,内侧和外侧的幅度也有微妙的变化,并且随着季节的变化,银色的壁板有时会映射出大山的绿色、有时会呈现樱花的淡粉色。
樱花时节的粉色隧道,一定要在樱花时节来一次。
隧道出口处呈放射状的吊桥钢缆,向天空展开,经过一个大半的椭圆形架再紧必,形成优美的圆弧线条。
贝聿铭在日本滋贺县的建筑设计作品,除美秀美术馆以外,还有2处。
1/是神慈秀明会本部的神苑钟楼,建成于1990年,从未对外公开过。从美术馆远眺,远处那仅露出一角的就是神慈秀明会神殿和钟楼,颇有遥相呼应的感觉。顺便说一下神慈秀明会的神殿是由着名建筑设计大师山崎实所设计的。
2/是“美秀美学院中等教育学校”的教堂,建于2012年,已经成为美学院的标志性建筑和象征。
贝聿铭在设计美学院的教堂时,小山美秀子已经去世,贝聿铭在设计时特意增加了致敬的因素,之前小山美秀子每次与贝聿铭见面,都是身穿和服,仪容端庄,大师受此启发,基本造型采用日本风格的折扇、并以将其汇拢成圆形的意念,设计简洁,创造出一种干净、优雅的建筑风格。2013年获得BCS奖(日本优秀建筑奖)。
图by美秀美学院官网
图by美秀美学院官网
贝聿铭曾经说过:“日本过去的建筑师,都具有使土地、建筑物与景观相互调和的感性,当然我无意模仿他们,但想尊重日本人的精神、文化与传统的想法十分强烈。”5月16日贝聿铭去世的消息传来后,美秀美术馆和美秀美学院的官网都在首页表达了哀悼之情。
美秀美术馆的建筑,通过贝聿铭大师的精心设计,使美术馆本身也成了一件难忘的艺术品。而美秀美术馆一直是我想去的地方之一,本来是想去过后再写。。。。。。那就先以此文表示敬意吧。(未注目出处的图片来自好友Minami酱、美秀美术馆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