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加入地铁支付行列,ATJ又聚齐了
上周,在微信、支付宝相继开通境外线上退税服务后,我们开始期待支付巨头在更多场景齐聚会。
昨日,北京地铁开通微信支付渠道,至此,支付宝、微信、京东支付、工商银行齐聚地铁支付,扩充原有渠道,也是腾讯在移动支付再下一城的标志。
此前,北京地铁“易通行”App中,可通过二维码进行京东支付、支付宝和工银支付,后来面对与日俱增的客流和高峰压力,与腾讯方面协商加入微信支付。
乘客在“易通行”App内开通并绑定微信免密支付后,只需在乘车前调取二维码,通过闸机时对准小黄框扫码即可通行,全程不到1秒钟。除了二维码乘车,乘客也可提前在“易通行”APP上在线购票和线路查询,提前规划灵活出行。
下一步,将按照“全面开放、确保安全”的标准,向所有传统银行和第三方支付企业开放,进一步扩充渠道,减少纸质票使用和排队时间。
北京市轨道交通指挥中心主任战明辉曾介绍,除了刷二维码进站,未来乘客还有望通过生物识别等方式进站乘车,比如人脸识别。此前,北京地铁相关负责人曾介绍,争取在今年内北京地铁试点推出人脸识别系统。
加上此前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实现的铁路订票,海陆空交通的移动支付可谓完善齐全。腾讯日前还与吉利、中铁方面成立国铁吉讯,运营高铁网络和高铁场景的新零售,盘活高铁人群的流量价值,在出租车、网约车结合后让长距离出行更为便捷。可见,微信支付在铁路、地铁等公共交通领域的深耕决心。
在公交车领域,腾讯也在广州等地开通乘车码,简单扫码之后就可乘车,此举或许也是腾讯大本营位于广东省的原因,而后,广东省内多地区和南方多个城市也陆续上线微信乘车,让腾讯在智慧交通默默地攻城拔地。
起源于日本的二维码在中国却迅速生根落地,开花结果,不能简单说是对刷卡支付的颠覆,而是将“扫一扫”融入支付后变得便捷。多个实体店在引入移动支付后,不仅效率提升,而且客流量明显增长。
从涉足交通的思路可以看到,微信正在通过扫码购、社交支付、无感支付、生活缴费、自助点餐、小程序乘车码、小微收款自助购落在细微场景中,对传统零售业、餐饮行业、出行领域,公共服务领域等不同行业进行智慧化改造。
在扩展功能的同时,微信也开始提出信用卡还款增收手续费等规定,在“断直连”之后严格遵守与“网联”平台的对接,避免直接参与清算和支付环节。所以,微信、支付宝等平台未来更明确为支付工具,以不同地区、不同场景的支付服务为根本,扩充服务能力,而对金融相关服务则是果断做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