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名人 > 网红 > 正文

三一起诉奥巴马:“实业全球化”的博弈

未知 2019-10-17 09:59

  三一集团董事长梁稳根既是中国首富,也是十八大热门人物。

  不久前,这家国内知名的工程机械企业在美国起诉了奥巴马。原因很简单,三一旗下公司投资的风电项目被美国人叫停,而签署驱逐令的,就是这位刚刚连任的总统先生。

  梁稳根在十八大记者会上被追问:奥巴马连任对三一而言是好事,还是坏事?他笑答:剥夺了我们的财产不能一走了之,他连任总统,我们告他,还有对象他不当了,我还不放心呢。

  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已实施多年,经验和教训都不少。这一次,在美国这个全球市场的中心区发生的诉讼事件,有更深远的寓意。

  经济学家李才元认为,这起诉讼透露出中美经济关系新的重大动向。之前,美国主要从金融和资源领域封杀中国企业。比如,中国的金融机构不被允许进入美国;中海油并购美国企业也被认为不安全。而在金融危机绵延不绝的今天,美国开始在实业领域,全面猎杀中国的优质公司。

  除了三一被拒绝,最近还有华为和中兴两家中国公司被美国人怀疑是间谍。愁云惨雾的中国光伏产业,也屡屡被美国和欧盟课以重税。如果把这些偶发事件,放到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的视野中观察,就会发现新问题。

  金融危机之前,美国坐享货币红利和资源红利,它只要控制好美元投放和能源工业,就可以从全球经济中吸血。对走向世界的中国企业,基本上不闻不问。在金融危机后,美元泡沫开始破裂,食利者的日子不那么好过了,美元要重新实心化,就必须重振美国实业。

  欧元在债务危机中风雨飘摇,货币红利也享受不到,欧洲企业自然会加大在实业领域的自我保护和对外竞争。日本一直有关门主义传统,市场空间狭小,从来要靠实业企业在海外打拼。

  可以预计,美欧日企业未来将在两个市场,加大封堵中国企业的力度。

  一是固守其本土市场。那些走进去的中国企业,很可能以各种理由被赶出来;二是抢占亚洲非洲拉美等外围市场,跨国公司会加大在这些地区的竞争,并对中国企业展开强烈的阻击,甚至会不择手段。

  在这种压力下,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会不会放缓,甚至停止呢?

  悲观的看法一直存在着。几乎每次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受阻,或者在海外营建的工程受挫,都会听到各种各样的批评和反对的意见。不过,在同时,这些压力和阻力,都转化成了中国企业高速度、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比如在非洲,有些舆论一直把新殖民主义的帽子扣在中国头上。可过去10年,中非贸易增长数倍,中国企业遍布撒哈拉南北广大地区,中国工人在沙漠和丛林深处为当地人修路、架桥、盖房子。

  笔者曾在阿尔及利亚东西高速公路项目调研,这个项目是北非金融危机后最大的基建工程,投资数十亿美元。中国公司的竞争力,不仅体现在吃三睡五干十六的吃苦耐劳精神,也不仅体现在管理人员身先士卒、冲在一线的领导能力,还在于中国工业能够提供足够好的机械设备工地上到处都是三一、中联、徐工等国内品牌的挖掘机、装载机、起重机这些铁甲战士。

  世界经济让金融危机搞得灰头土脸,似乎美国金融泡沫崩盘了,美国人民不消费了,美欧日这些经济龙头歇菜了,全球人民都要陪着喝西北风。不要忘记,就算华尔街的账房先生们赌钱赌输了,地球上占80%以上的人口和地区,还嗷嗷待哺,亟待发展。

  三一集团是典型的实业企业,其实业思维不会轻易被金融家们忽悠。即便是首富,梁稳根还保持着一个实业家的冷静。他说,中国13亿人口,城市化率只有50%,也就是说有6.5亿人口还生活在农村。中国发展了60多年,机场才300多个。美国有大大小小机场5800个,是中国10倍之多;美国的公路依然是中国的两倍,铁路是中国的3倍。而我们的人口是他们的4.5倍,你想一想中国的潜力有多大?

  梁稳根的个人体会,紧紧契合了中国的发展道路和经验。三一集团从1990年代起步,正是敏锐地抓住中国基础建设大发展带来的无限商机,才在20年中打造了一家产值超800亿元的全球500强企业。

  在金融危机爆发后的2009年、2010年、2011年,该公司的收入增幅分别是20%、106%和49.5%;净利润增幅则为59%、186%和54%。2012年国内工程机械行业进入调整期,增速回落,但海外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

  从全球视野看,发展中国家的潜力一点都不比中国小。美国经济学家拉鲁什曾说,仅仅考虑到在整个亚欧大陆和美洲大陆,建立一个连接全球的高速铁路网,世界经济的发展空间就可能支撑数十年。

  有研究者还建议,应设立全球基础设施基金,为全球诸多不发达地区兴建造福当地发展的超级项目。比如绿化撒哈拉沙漠,用于农业生产;喜马拉雅山水利灌溉系统工程;在乍得和刚果修建中非湖;在南美建造一系列水坝这些项目大概能产生数万亿美元的需求,可以拉动全球制造业需求,并推动世界经济区域之间的平衡增长。

  由此看来,目前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只是起步而已,他们应该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大有作为。

  中国本来就是一个实业国家。大航海时代以来的资本全球化,基本模式则是少数剥夺多数,中心的繁荣与安全建立在外围的衰落与混乱之上。未来,中国经济崛起有别于欧美等强权国家崛起的根本,就在于,这个由中国经济拉动的实业全球化,将在世界范围内重振实业,以真实劳动为人民服务。

  笔者认为,以实业思维构建的中国道路,应该具有下述特征:

  其一,实业为本,应成为国家强盛之基。就算是曾经坐享霸权和货币红利的美国,都在思考实业回家,中国更是毫无选择余地。实业领域不仅是国家力量强大之本,更是庞大的人口赖以生存、发展的生产部门。金融服务部门不可或缺,却总是少数人从事的行业,社会不可能靠美式金融资本那种击鼓传花的传销游戏维持。

  其二,实业换资源,是中国推进全球化战略的基本路径。中国制造业的产值2010年已超越美国,排名世界第一,但中国制造业的结构以服装鞋帽、机械加工、电子类等为主,建筑业和大型工程是中国强项,这都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部门。与巨大的生产能力相比,中国是资源储备相对匮乏的国家,需要世界资源富集地区的支持,这天然构成了实业换资源的经济交流条件。

  实业和资源,是真实财富的父与母,实业国家和资源国家各取所需、各尽所能,共同推进实业的全球化,大大拓展人类工业化的程度和深度,扩大文明造福于大多数人的广度和规模,这是一种区别于英美军事-金融占领模式的新路径,也是契合于中国国情和世界世情的现实路径。

  其三,必须确立军事、金融领域的独立自主。中国反对军事掠夺、金融占领的路径,但反对如果只是一种姿态,而无实力做支撑,那么这种形式主义就会变成实质上的自我嘲弄。

  今天,军工、航空、核能、太空技术等高精尖技术领域,不仅是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的巨大牵引绳,更是确保国内、国际经济平稳运行的安全阀,中国必须在这些高端研发和制造领域有所作为,才能避免晚清猪肥了待人宰割的命运,才能创建新的全球化模式。

  三一集团起诉奥巴马,表面上看是生意之争,实质上是道路之争。一向高调的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在这起诉讼案之前,曾总结了干实体经济的八字方针:实实在在,实心实意。

  所谓实实在在,就是要实实在在地抓创新,实实在在地去理解和满足客户需要,实实在在地降低产品成本,实实在在地抓公司管理,做实业就一定要很实在;

  所谓实心实意,是要认清干实业,有很长的路径依赖,打造一个品牌需要很长时间,产品开发也要好多年,不能今天想干这个、明天想干那个,不能看什么赚钱就干什么。

  这恰好点出了中国企业的国家特性。从某种意义上说,以实业为本的中国企业,不应该只是利润机器,更不应该陷入金融泡沫的虚拟幻觉,而是要成为塑造和传播实业价值观的战斗队、工作队、宣传队。

  在走出去战略中,中国企业是播种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他们要成为中国推进实业全球化的排头兵和先锋官。这正是中国道路的战略诉求和文化主张。

  正如李才元所言,现在应提出新实业救国论:中国企业在全力加强自身的技术攻关和产业升级的同时,必须放眼全球,在更大范围内,尤其在亚非拉等友好国家和地区,与发达国家企业展开竞争。

  需要注意的是,本土市场是中国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据地。起诉奥巴马之后,中国应该反思,是否有必要在自己的家门口和自家的院子里,对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加以有针对性的反制?

  毕竟,推进实业全球化是一场攻守平衡的持久战。中国当然要向美国学习:既然可以请进来,也可以送出去。事关国家利益和全球福祉,我们应该要分得清谁是客人谁是狼。

标签